🔒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社交关系最“爽”的部分是最后的鞭尸行为

2024年8月11日 23:07
作者 ONO

没想到啊,没想到!《怨妇和渣男总是成对出现》的故事还能继续。

当时为了解决“姐妹撕逼”的事情,他们建了一个群,群里面吵架看上去是在“还原真相”,但核心还是释放情绪。那个群在情绪发泄完后就及时解散了,原本以为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但它的影响仍在持续。直到今天,两“姐妹”又在公共群里爆发了争吵,吵的内容并没有升级,甚至跟当时她们在群里吵的内容雷同。


我把这种“明明已经吵过的话题,反复拿出来重新争吵,看上去是在吵当下的话题,但所有的心结都来自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行为”称之为“社交鞭尸”。诚如字面之意,是因为其中一个人已经是一具“尸体”,他无法反驳无法自证甚至再也得不到信任,才有鞭尸的快感——因为死人不会说话,就算开口说话了,也需要再次背负了一身的罪名被推上过火刑架重烤一遍。如何让烤焦的肉更美味呢?那就需要更多的“佐料”,所谓佐料,就是上一次吵架完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又如何发展、经历了什么、越想越想不通的心结就变成了更大的情绪,然后一口气地撒到尸体上面。

一般来说,符合“社交鞭尸”的,往往需要一个“过错方”,因为过错方的天然劣势,就自动变成了“尸体”,只要曾经的社交关系里受伤的那个人没有走出来,就可以随时成为“虐待狂”进行鞭尸,且只要掐住那个过往的点就可以顺利成章地发泄情绪。不仅仅是社交,很多已经发展成虐恋的亲密关系也常常有鞭尸行为——男方出轨,双方没有分手,男方出轨的事实就成了随时可以被女方拿捏的罪过,无论未来吵什么架,是不是男方的错都可以回到这个最初的原点,然后女的歇斯底里、男的下跪、乐此不疲、天长地久。

但是“鞭尸”行为本身会因为强烈的重复性,会让人觉得乏味,如何把老方法玩出新花样呢?那就要在“吵什么”上下点功夫。


一般来说,人们在吵架,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争吵都在吵些什么?

1、两个人在为“解决方案”吵架;例如情人节你要加班但是我希望你陪我看电影。

2、两个人在为“情绪价值”吵架;例如你最近越来越不关心我了。

3、两个人一个在寻找“解决方案”而另一个在索取“情绪价值”;这是很多情侣吵架翻来覆去、死去活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永远吵不到点上,甚至还会扯出越来越多的东西。

4、两个人从一个具体的事件吵到了形而上层面;例如你为什么不倒垃圾?我觉得你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家,我觉得我们真的不适合在一起。(群友建政时吵到了人身攻击的层面,就是因为进入到了捍卫尊严的层面)

很显然,如果人们都是按照1或2的方式吵架,矛盾很快就会被解决,矛盾没有了、问题解决了,自然就没办法继续鞭尸了。所以想要持续鞭尸,就要学会3和4的吵法。一个人提供“解决方案”,另一个人索要“情绪价值”,对方被逼急了就会无奈地问“我到底要怎么做你才会高兴”,这句话简直就是为“鞭尸”量身准备的——“这是你搞出来的事情,现在你来问我该怎么做”;相反,对方因为反复鞭尸被逼急了,也会变得情绪化,想要继续鞭尸,就要保持冷静,变成那个纠缠“解决方案”的人——“你现在还有情绪了?难道这件事情一开始不是你造成的吗?”

“社交鞭尸”享受的就是持续保持上位者的身份以获得被关注、拉扯感、甚至是自我圣洁化。


如果你是那个被“鞭尸”的人,想要破局也很简单。

吵架是需要时时刻刻同步你们在吵什么,当对方开始无理取闹的时候,迫使对方确认此时此刻你们到底是要讨论事情的“解决方案”还是优先来“安抚情绪”。否则这个架是永远吵不完的,一旦当对方切换赛道或绕开,就必须要再次同步“我们到底在吵什么”。不过,如果对方确实只是想要“鞭尸”,那你就要重新考虑,这段关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因为你可以被反复“鞭尸”让对方有存在感,那这段关系对你而言并不是健康的。

另外,吵架上升到形而上问题,那就不要继续吵下去,而是两个人来讨论这个哲学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往往都是一个非常历史的心结没有解开,而累计成了大问题。


“社交鞭尸”之所以让人“成瘾”,因为这是一个难得有明确靶向、且“尸体”很难反抗的情绪发泄通道。它跟拳击打沙包不一样,因为沙包不会给你反馈,但是“尸体”可以,他逃走了可以被我拉回来、也会因为我的情绪而煽动情绪、他如果开始冷静地讲道理那我可以通过情绪发泄让这个架无休止地吵下去。特别是当这些争执是在微信群、聚会上的时候,当有了外人的见证,“尸体”和“虐待狂”的身份就可以得到更多关注,就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尸体”的罪证。

这样的不平等关系保持越久,就越是让人着迷——我在惩罚他、我在享受我的道德绑架、我在期待人们看清他丑陋的嘴脸、我希望他身同感受对我造成的伤害……

但是别忘了,“任何能量都是守恒的”——不平等的关系也会有它该有的平衡出口,当这一切发泄完毕之后,见证者会突然意识到谁才是那个“弱者”——这是人们对争吵最直观的感受和判断,而且人们会倾向于和稀泥的方式去调整平衡,于是渐渐的,见证者会让“鞭尸”的戏码回归到平衡的游戏——他们同情“尸体”,开始渐渐意识到“虐待狂”才是那个歇斯底里的人……


“爽吗?”

“爽过了也要付出代价。”

onojyun

忌日两周年

2023年7月10日 18:10
作者 ONO
10/21 未知上空

在我的日程里,从2021年的7月10日那天算起,每年的这一天都被我命名之为🎂忌日快乐”,因为我在那年的这段时间,度过了生命最危险的时期,在病床持续了五天以上的谵妄状态,在这一天(恰逢新月)彻底醒过来。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没有中间和缘由的噩梦,直到醒来那一刻,得到了一个奇怪的“实验结果”——到原来一个人在病床上仅仅只躺了一周的时间,脚杆就可以萎缩到无法下地直立。

每年的这一天,被我称之为“忌日”。

我虽然半开玩笑对老婆说,大概是某一个时空线的自己死在了那一刻,现在的我是另一个时空线的自己继续后面的人生——我并没有觉得这是玩笑,所以我对“忌日”这一天充满了敬畏。


无独有偶,妻子也在两年后的今天,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完成了彻底地割裂和自我救赎,摆脱了母亲的情绪勒索和控制。所以我们开玩笑说,这是我们这辈子的“第二个生日”。

其实只是发生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远在国外的岳母在拼多多上买了一大堆号称可以入口的三无产品,寄给我们,然后声称这是很好的东西。我们本着谨慎的态度,去回溯了这个三无产品的资质,完全无法确信这个产品的真实性。于是妻子对她的母亲提出了“质疑”,并告诫母亲这个产品本身可能存在品质问题。就是这种“质疑”被她的母亲扭曲成了“否定她的好心”。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中国式原生家庭的标准剧情——长辈以“示好”的方式提供了晚辈根本不需要的“帮助”,更别说对帮助的行为提出质疑,哪怕是拒绝,都会被长辈认为是在“辜负他们的好”。


我跟妻子在复盘这次“争吵”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我们有一个绝对不能被逾越的雷池底线——“自由”。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宽泛且抽象的词,而且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此展开了深挖,我们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自由”?

岳母对妻子的控制,也是诸多中国原生家庭里最常见的“权威压制”的手段:“因为我是你的母亲,所以我说的一切都是准确的,容不得你对我做出半点的质疑和挑战。”

而在这样的压制中,首先要让当事人双方有一个“天然等级差异”的规则先行——那这个规则就是所谓的血亲关系。母亲生育儿女,所以这种先来后到的游戏规则让儿女服从母亲变成了一种既定规则。但是随着儿女的长大,特别是那些接受到了更多“开智”内容的儿女,他们的人格也在渐渐成长,而母亲的衰老又是无法避免的,当母亲对衰老产生莫大恐惧的时候,首先无法给予支持的是“婚姻关系”,其次便是“亲子关系”。


所以,这些母亲想到了一个绝对有效的方法,来维持这种“天然等级差异”——否定儿女的人格,将他们继续视为自己的所有物,毫无成长、没有思考、没有断奶的孩子。

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不允许,你的想法是错误的,妈妈给你选择的路才是对的。”孩子想要拥有自己的生活——“不允许,你离开妈妈是活不了的,你现在跟我争吵就是因为你离不开我。”孩子开始与父母争论当初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你这个白眼狼,你说的这些根本就不是我做的,你在乱说,你怎么不说说我对你好的事。”……

长期生活在道德绑架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在这一刻都会缴械投降——因为不允许忤逆血亲是教条的第一款,而这又是整个孝道游戏里的“口袋罪”,任何行为都可以涵盖在这条罪名之下——只要妄图想要颠覆“天然等级差异”的行为,都是罪过。


我与自己的父母也完成了精神上的弑父弑母,虽然我们还保持着血亲关系,但是彼此互不打扰。而契机就是“忌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我在病床上跟他们聊了我30岁以前的人生,每一次母亲试图狡辩和推卸责任时,我都会不停给她解释:你只需要听我说,我没有怪你,因为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我希望你把我俩当成成年人,尊重我们的决定,因为我们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那根无形的脐带大概就是在这一刻被我切断的,只有当婴儿呱呱坠被剪断脐带的那一刻,他才算是从母亲的子宫脱离,不再是那个粘附在子宫壁上的“附属品”——这便是我们所谓的“自由”。

生而为人,冷暖自知。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