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承认平庸

2024年9月8日 11:00
作者 ONO

这两天接待的10人死亡体验,遇到一个“教科书级别女性特质”的客人。

事情是一个蝴蝶效应的结构。起初第一轮需要表态观点时,她一直唯唯诺诺不敢举手,想要支持A观点。在开始以此表达观点时,她当着所有人的面承认自己“是因为看到多数人举手,所以自己也选择了B观点”。在听到更多人表达观点之后,她无视流程打断他人发言,想要将自己的观点改回A。主持人示意“等一下”——这里出现了一个歧义,主持人的“等一下”是为了打断这位客人破坏规则的行为,而这位客人认为的“等一下”是一定会允许自己再为自己辩解。这一轮,她被高票投出,是认为最没有眼缘或最不喜欢的表达,其中的理由有写明“从众”。

因为这个初步印象,她在这10个人的陌生社会里留下了最初的刻板印象。当她被淘汰后,不服我们给她包含“从众”定义的关键词。对于关键词,它是解释当事人在本场活动淘汰之前,集体对她的认知,由陌生人折射出一个人的某一个特质。所以关键词并不能涵盖她的一生,所以当她意识到关键词不是挑事的点时,她非常聪明地抓住了“程序瑕疵”,主观认为主持人的那句“等一下”是对自己可以为自己辩解的承诺,而主持人没有履行这个承诺,才导致了大家对她有了从众的印象。

细心的你也应该发现问题,这里面的因果是完全错乱、甚至颠倒的。


我们接触过很多客人,用主观臆断讨论假设结果的不在少数。比如,她会假设“主持人讨厌她故意不让她表达观点”,或是假设“这是流程问题,如果自己不是第二个发言就不会慌乱到说自己随多数人投票”。恰好,我们又是非常善用“奥卡姆剃刀”的人,三两下就把她的假设砍掉,最终回到最初的那个点:到底是我们因为没有让她修改投票导致了他人的从众印象,还是她最开始表达观点时就已经暴露了从众心理?

很显然,她的那句“是因为看到多数人举手,所以自己也选择了B观点”发生在观点修改之前,也发生在程序瑕疵之前,这一句话当然是造成刻板印象最初的“因”。票选她出局的人,也是因为这个初步印象,对她评价了从众一词。见问题根源被揪到,她立马切换赛道,就算在场有当事人承认自己就是票选她出局,并且因为她最初的发言留下从众印象,她也无视这个事实,认为如果有改票的流程,自己就可以洗刷从众的形象——而认为她从众的人,则觉得正是因为她一开始的发言和后来在听完别人发言想要改票的行为看上去就是从众。

她又换了一个赛道:“他们根本就没有认真听我说话。”这句话,是她在面对当事人和事实的情况下,对他人的定罪。我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立马追问:“你为什么觉得别人没有认真听你说话?现在是有人站出来承认投票的事实,你是不是也没有认真听她说话?”

她朝着我非常严肃地说:“你现在是在攻击我。”

全员愣住。

我换了个语气,继续追问:“现在是有人站出来承认投票的事实,那你是不是也没有听她说话?”

她对我说:“你为什么凶我?”

有好几个人被气得噗呲一笑,包括她身后一直懒得加入讨论的老公。


上面这段描述,有一个词无时无刻地出现——“从众”。她是从众的人吗?毕竟她最早被淘汰,整个“社会”对她的认知只能停留在最初的那一刻。死亡体验的乐趣在于,无论你是用伪装的方式还是真诚地面对大家,其实以陌生人构成的小社会里,都能互相照出真实。往往那些最不真诚的人都容易被高票淘汰。但是在当下那个需要轮流发言的场景,她因为“紧张”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相信她那一刻不是装的,只是她还没有背好台词站上舞台表演自己,所以本能暴露了自己的从众心理。

她当然不希望自己从众,从众就意味着要否定她的“特别”。但她是特别的吗?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是第一个在工作室和我们理论的人,只是理论的方式是用一大堆假设来推导出她想要的结论,而我们又非常善于揪出问题的本质和将不停切换赛道的人拉回到问题本身。所以当她没办法将我们拉进她的逻辑谬误里时,最终竟然用“你为什么凶我”作为新的赛道。

这个案例的有趣在于,她为何如此反感“从众”这个定义?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给到她的关键词,而是当她意识到自己留下的从众印象,正是她最开始那个本能的发言暴露了她就是个从众的人。这种攻击不仅仅是对我们这个“表象”,更多的是对内指向了她的“内核”,对内攻击是无解的,所以此时此刻必须找出一个罪人,来负责她的“下意识”——于是,一大堆外归因包裹着这个脆弱的内核,以为没人看见。


承认自己平庸很难吗?当然,因为这就意味着自己将要丧失“自命不凡的特别感”。但如果这个评价来自于陌生人,这种“伤害”更大,加之在最开始就因为本能暴露了真实的模样,无论后面如何表演,大家都会因为最初的刻板印象而觉得“割裂”。这就是人与人形成关系的意义,你既能看到别人,也能让别人看到未曾发现的自己,通过自我探索,一起看到彼此都没有看见过的真实的自己。

我很能理解一些人无法承认平庸的原因——比如创作者,平庸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平庸本身没有任何标准,所以只有通过对比自己的“特别”才能指证他人的平庸——也就是说,当平庸的概念消失时,特别的概念也会跟着崩解。只是那个当下,在她的世界里,“从众”就是她为了凸显自己特别的那个平庸参照物。

老鹰和鸡毛掸子都有毛,但他俩爱惜羽毛的前提是不一样的。

onojyun

最小单位的雌竞

2024年8月8日 20:48
作者 ONO

需要说明的是,雌竞并不是单指女性之间的潜在竞争,具有女性特质的男性也会有雌竞的情形。


晚上在宠物友好的民宿吃烧烤,露天天台上除了我和老婆以及奶子(我家狗)以外,还有今天入住民宿的“四女之家”,女主人带着自己的婆婆,以及7岁左右的女儿,和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女儿。从我们落座开始,7岁的姐姐就开始疯狂“表演”——孩子有表演欲是天性,但是得看她“为什么”要表演。

我是一个擅长收集碎片信息,并推导出底层逻辑的人。所以我得知这是一个原本就养狗的家庭,姐姐对着我家狗各种“害怕”撒娇时,只有她母亲没有理解这其中的真实原因。姐姐一直抱怨狗很可怕,但是又不肯躲在远处,一个劲地接近狗,在我面前晃荡,然后不停地表演“这只狗真可怕”。但期间我并没有对她有任何的“回应”,她妈妈也不通情理地让她换一个位置落座,但是小女孩就是不肯挪位子,就是需要坐在最靠近狗的位置,不停撒娇。见我们没有任何回应,她便开始唱歌,各种无意义地唱歌,哪怕已经打扰到吃饭的人,她也仍要疯狂表演。

可惜,我和老婆依旧无视她。我甚至还把狗从靠近他的位置换到了离她更远的地方。她的表演开始收敛,因为全程没人关注她,甚至婆婆也只在关心她怀里抱着的小孙女。后来,她终于开始有了“我们期待看到的剧情”——妹妹一直苦恼,婆婆和妈妈的目光都被吸引走,于是姐姐拿着烧烤用的夹子和剪刀,“童言无忌”地说道:“妈妈,妈妈~以后如果妹妹不听话,我帮你教训她,就用这个吓唬她,跟她说,如果不听话的话,就把她的手指一根一根剪下来~”

其实“底层逻辑”很简单,这话说起来有点“不要脸”——因为我是晚上那个场域里唯一一个男性,小女孩一开始最希望博取关注的是我(看她跟母亲的亲子关系,合理推测姐姐跟父亲的关系更好,但近期父亲的关注在减少,开始转移到了妹妹身上),被我无视后(我是真的很反感女性特质强烈的人,抱歉),随后扩散到所有人。而她跟妹妹的那段对话是真心的吗?我不好断言,但她这句话里藏着的刀,或许在她长大之后,就可以磨成利刃。


另一个场景,是我在前几个月吃饭时记录在朋友圈的。

吃饭的时候,观察了一个标准的二胎男孩家庭。夫妻带着男方的母亲,和俩姐弟。

姐 弟
———奶
父 妈

姐姐大概有5、6岁左右,弟弟3、4岁,姐姐有好几个神情很像我家狗在接受命令后,等待我们给出食物的眼神——黑眼珠在白眼仁里面滴流转,斜眼看人观察大人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当奶奶归位后,小女孩一直面无表情地斜眼查看奶奶,像是做错事的小狗。奶奶倒不太关注这个女孩,全程都围着弟弟团团转。

期间,小女孩试图用把海苔叼在嘴里的方式,“钓鱼执法”自己的弟弟。弟弟看见姐姐嘴里的半片海苔,伸手就暴力扯了过来。姐姐向父亲抱怨。父亲刚要教育弟弟,就被奶奶打断了魔法:“哎呀他想吃就让他吃。”

姐姐想要喝弟弟的奶茶,刚拿走,弟弟就着急推开奶奶喂在嘴边的勺子,奶奶马上教育姐姐:“你让她好好吃饭,别打扰他。”

吃饭的时候,姐姐让妈妈拿出了一面小圆镜,她放自己面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吃拉面,从各个角度观赏者自己。父亲看着手机,母亲也看着手机,而奶奶只关心弟弟。她的每一个动作无时无刻都在传达一个单一信息:“看看我看看我看看我看看我……”


这里就不做结论和推演了,免得又再“加戏”了呢~

onojyun

怨妇和渣男总是成对出现

2024年5月27日 11:00
作者 ONO

原标题:贱人总是成对出现

这个话题,是callback去年的《职场人际关系矛盾原因浅谈》,因为这两天又在处理“女人之间的矛盾”。

妻子的朋友圈还原了整个故事的始末:

昨晚见证了一场“好姐妹反目成仇”的撕逼大戏,起因是由于半年前我在重庆主持的ta竟然说。

当时在场的一位学员A,在讲起自己生活里关系的案例,提到了一位场上其他人都认识的人B(但是B本人并不在场),并且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这下可炸锅了~有人因为B身上的某些特质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这位不在场的B成为了实打实的“道具人”,虽然我们不断强调如果真的对B有意见可以活动结束当面聊开,但不可否认的,B的“隔空存在”把整个场域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活动结束后,B跟A见面聊到了活动的部分,A就把当时B的那一段复述了一下,这下好了,B彻底炸毛,而她表述她在意的点是在场的C为什么不帮她说话???

C解释说:这是一个说真话的场合,自己不可能违心去说一些所谓帮忙的话,那就违背了这个活动的主旨。

随后C又过来求助我,我表示:真的想要弄清真相可以所有相关的人拉到一个群里讲清楚。但是B表示并不在乎在场的其他人,不需要。

于是这个看起来翻篇的心结就在B心里闷着、发酵、然后发烂发臭……侵蚀五脏六腑。大概这半年里,B的内心百转千回,不断去测试她跟C的关系是否还一如既往,并且每次沟通都会带着某种“哀怨”的,被“辜负”的情绪,以至于这种“毒”蔓延到了身边的其他人。

昨晚我实在受不了了,提议这件事拉群解决,再搞清楚“误会”的部分之后,B坦诚说自己之所以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内心希望被大家喜欢。

🤷‍♀️WTF,希望被大家喜欢,却连拉群这件事都觉得“没必要”。是过年给红包吗???一边使不得一边把钱往兜里塞……

生活里总是会遇到类似的人,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但是行动约等于为零,或者是内心戏演得足够多就觉得自己“够努力”了。他们能得到的,除了内耗,那必然是被所有人讨厌啊……🙄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

而从我的视角,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点。

昨天,算是把这件事彻底说开,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让当时在场曾对B发表“不喜欢”言论的人,在群里对B说明他们自己真正的想法——是真的讨厌这个人、还是因为她太像过去的自己而产生了羞耻感衍生的厌恶感、还是为当时自己的言论道歉……

真到了让女性对另一个女性表达喜恶的时候,就算再讨厌,嘴上也得“留三分情面”。

到现在,我才想起说明一下。今天我们讨论的女性和男性,并不是指生理性别,而是“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否则一不小心就要被扣上男女对立的高帽子。

面对“讨厌”这件事,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还有“黑箱”。男性讨厌一个人,是全然的,甚至是可以做到无视。而女性就算是再讨厌,嘴上都可以冠冕堂皇出花儿来。

女性特质会有一堆黑箱:我还要保持关系、不能撕破脸、我们还有机会改善,然后留下一堆等着让对方猜的密语——我们还应该多了解了解,其实意思是“你他妈好傻逼,谁要了解你啊!”;我们之前有很多误会,其实意思是“你识相一点误会都是你造成的”。男性特质真到了要当面质问的时候,一句“我就是看不惯你”反而会成为不打不相识的契机。

比如昨晚C的丈夫因为自己老婆和B纠缠不清,以至于说出“我不希望你跟B再有来往”的话。在群里还原视角的时候,C的丈夫压根就懒得参与,而是自己在书房开麦玩游戏——这就是男性特质对一个人全然厌恶。


女性特质之所以喜欢“黑箱”这件事,是因为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对方成为“下位者”,因为他们要时时刻刻去猜这个人真正的意图,否则就会因为出错而导致对方情绪化。女性对男性有天然的“评判权”,母亲对儿子,妻子对丈夫,她们可以直言不讳说自己的儿子学习不行,自己的丈夫做爱不行。所以,这种天然的评判权会具象化成一种“上位者”的形象。但是儿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丈夫也总有一天会摸清自己的套路而麻木——这个时候“黑箱”固然成了维系“上位者”地位最好用的手段。黑箱越多,就越不容易被猜透,猜不透就有了“发怨”的支配权,这就是所谓的“怨妇”。

然而,这个“黑箱”不仅仅是用给身边的男性的。诚如案例里,B对C这半年的试探和暗示,无时无刻都在展示一个等待被拆开的“黑箱”,C猜不透只会更加证明自己的真心换了C的绝情。

如果这个时候,一个人恰好能猜到B所有的小心思(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猜,求关注是“黑箱”的底层逻辑),那B构建的“上位者”身份丧失,两人关系趋于平衡——但这不是她要追求的平淡无味的爱,在拉扯之中才能体味出爱与被爱的幻与痛。于是,这个人在猜出了B所有的小心思之后,还留下了另一个“黑箱”——我为什么能把你猜透?

这下,B彻底沦陷了,“他为什么这么了解我,他是不是喜欢我,但是他从来没有表态过”——然后她也开始试探,但是对方就是不挑明,但还是一如既往地恰到好处地点题但又不说破——“抱歉,昨天一整天都在开会,你昨天过得好吗?”

一个“渣男”就这样诞生了。

怎么样,怨妇和渣男总是成对出现吧!

onojyun

两个女人的结局

2024年4月10日 17:06
作者 ONO

一个叫郑凤的女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被15名学生联名举报,列举了各种有背师德的行为。官方还没有出面辟谣,但她的新闻便搜索不到了,举报信在微信也无法打开。

另一个女人,不知道名字,她躺高合汽车了内被车内行车记录仪,拍下隐私照片在网络流传。高合汽车倒是辟谣得挺快,但她的照片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所谓真相,人不传人。

不信谣言,人可传人。

onojyun

男性尊严层级

2024年1月14日 11:00
作者 ONO

▽ 421|男性尊严层级

因为昨天在现场TA竟然说的时候,恰逢一个参与者被男友提出分手。分手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的活动是在酒店举行的,而男友鬼使神差地查了她手机的定位地址,意识到自己女友正在五星级酒店(表象不正义)。还有一个前提,是女友并没有给男友提前说好,自己会参加一个在酒店举行的活动(程序不正义)。所以男友默认女友出轨,女友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在“撒谎”。

由于在场的人,都知道女友没有撒谎,所以无法理解男友一方不听解释就提出分手的逻辑——其实很好理解,之前也提到过:男性的原始动力是“尊严”,女性的原始动力是“爱与归属”,这是生理结构决定。一个男性得知自己的女友在没有任何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出入酒店,这件事情本身就会让人遐想连篇,而它本身是可以触及到“尊严”层级的。


我把这个场景询问了身边另一些男性友人,有的人绝对要弄清楚自己女友是跟谁开房;有的是决定直接杀到酒店;当然也有直接删掉女友,不给对方一点解释的机会,用此来惩罚对方,因为这是触碰底线的事情。

我试图弄清楚这种男性认知,和对尊严看重程度的差别,拆解了包括自己在内的男性思维,男性尊严是否有一个“层级”问题?

我如果给对方“判死刑”,如果这个人达到与我亲密关系的层级,我一定要在判死刑之前弄清楚为什么、以及这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如果我是这个女友,我必须要为自己的清白做最后的证明,不是为了挽回对方,而是为了形成自己的闭环。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完整的契约问题,就算要单方面解约,也需要提前告知和明确理由。

在这一点上,我是个“商人”,对契约的尊重和他人对契约的履行是我看重的“程序正义”。而我的一些男性友人,选择打上门去,定要看看哪个傻逼给自己戴绿帽,不排除拳头说话。用“拳头”捍卫尊严,是非常标准的“战士”。

身边也有暖男的样本,和当事人男友的做法几乎一样——不给女友解释机会,她触碰了底线,所以不能原谅她,过多的解释都是在欺骗。暖男有一个共同特征:容易自我感动。这种自我感动是对内的,具有绝对抗辩权,而男性的原始动力是“尊严”,所以这套系统本身也是服务尊严的。


自古以来,雄竞本身是力量型的冲突,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考虑到现代社会以法律作为基础,通过拳头说服对方的行为拥有较高的法律成本,所以雄竞本身会演变成“脑子”“哲辩”“财富”“权力”等等。而男性的权力最初是为了——交配权。(当然古希腊已经把这个逻辑摸透了,就算性向为同性恋的男性,也可以利用这项规则。他们组建过一个全是由同性情侣组成的军队,为了保证自己的爱人不会战死,他们会拼尽全力地杀敌)

获得女性的爱慕,这是动物本能。同样“拳头”“脑子”“哲辩”“财富”“权力”本身也可以吸引来不同类别的女性。当求偶成功率与男性尊严挂钩后,没有这些资本的男性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暖男这种类型——这也是古希腊人玩透的东西,对应角色是“狄奥尼索斯”,被称之为“妇女之友”,他们跳开了与其他雄性直接对抗的桥段,通过蛊惑女人心的方式获得女性依赖。

所以,当真正展开雄性竞争的时候,妇女之友会本能地逃走,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男性尊严,而是他们获得男性尊严的方式是通过女性获得的,一旦这个女性被其他男性吸引,就意味着尊严系统随之崩溃。


也就是说,尊严层级本身有强弱,跟它被什么保护尊严相关,“战士”用拳头,是最直接的雄竞;“商人”用契约,是通过程序正义来约束随时可能失控的情景;“妇女之友”用女性符号,越过雄竞部分,直接获得女性的青睐。(当然人物原型还有很多,下次展开)

现在,再回过头来解释这个男友不肯接受女友任何解释,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他得知真相,自己的女友跟一个八块腹肌人高马大的男性出轨,这个结果对他而言是尊严上的双重打击。

不过,这是一个参考的锚点,真要具体分析他为什么会逃走,则需要回溯到他的童年,确定他的父母关系和人格形成的阶段。但男性人物原型本身,是一个对内的标准,他什么时候会上,什么时候会逃走,都会有一张可视化的地图。


有人会问,这不就是贴标签吗?那这得去找古希腊人的麻烦,是他们在古希腊神话的时候,就把人物原型给玩透的。

玩笑话,人物原型其实不是绝对的,一个人可能包含多个原型,也可能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原型——这跟人格形成相关,所以我才说如果真要“定罪”,得把当事人也带到现场一起分析,但这个时候就难免不了冲突和争执。

以和为贵的谦逊之人,又受不了这种事情了。

好好说底层逻辑的事儿,最后又要自投罗网地怀疑彼此在进行人格评价。

onojyun

让别人跳进他为你亲手挖的自证陷阱

2023年12月7日 11:00
作者 ONO

助理领证,在朋友圈公布喜讯之后,接着就收到了不同朋友发来的“祝福”。其中有一种祝福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回答的:“你是不是因为怀孕了才结婚的。”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自证陷阱”,无论你怎么回答对方都能找到你回答里的漏洞。比如你回答我们并不是因为怀孕才结婚,对方会觉得你们之间的感情是无法自证的除非你们可以拥有一个爱情结晶来证明,你继续证明你们不希望要孩子,对方就会觉得你们是因为生不出孩子……

要解决这个“自证陷阱”并不是看如何回答,而是先要弄清楚到底是谁问了这样的问题——毕竟这些问题背后都带着一个隐藏的真实原因。


首先来说,会问出这个问题的第一种人是“过来人”,他们已经在婚姻里沉浮了好几年,甚至是完成了结婚、生子、育儿、七年之痒各个步骤,所以他们有足够的资历可以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视角来满足自己的“过来人”优越感。他们不过是用了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释了他们对一个人进入婚姻的所有理解——是因为怀孕,所以结婚。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模式,也是他们觉得最平常不过的——毕竟很多婚姻走到最后,已经丧失了“爱”的部分,所以他们也有很大一定程度是不相信两个人会因为爱而结婚,或是维持更长的婚姻。

另一种人,则是一些没有结婚的女性,要理解这一部分人的逻辑通路,得先警告一下将要读下去的人,里面可能会涉及到“雌竞”,如果你不承认雌竞存在,那大可不必再看下去。


据助理的反馈,有超过一半问她是不是“带球结婚”的是未婚女性。和第一种人不同,这并不是“过来人”会提出的可能性,但它也确实是一种最简单粗暴的结婚原因——而这个原因的背后有更复杂的构成要件:你们不可能有真爱、你们不过是意外怀孕不得不结婚、你们根本不适合结婚、你们有什么资格可以结婚。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我的助理并不是一个“看上去会结婚的女性”,性格大喇喇、说话带有江湖气,看上去更像是男性的哥们儿,所以“她结不了婚”是很多人对她最初的刻板印象。

如今,她结婚了,而且还是顺利结婚——这首先就冲突了这群人的刻板偏见。所以如何让这个看上去不合理的顺利来点戏剧性,自然就少不了旁人的加工,比如他们是因为意外怀孕才结婚的。


在此之前,我提到过很多次“中国人的哲学观”里,有一个贯穿中国人一生的准则:当我证明被人是错的时候,自然就说明自己是对的。如果结婚是正确的,而没结婚的人就因为这个二元论的脑子给评判为“不正确”,那么只要证明他们的结婚是错误的,没结婚的人自然就成了“正确”的,简单来说“带球结婚”就成了最快能证明“不正确”的依据。

综上:“最不可能结婚的人”如今结婚了,那她结婚本身肯定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群人会用如此粗鄙的言语去评价一个人的婚姻,你觉得呢?因为她们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啊。


这几天,小红书上有一个帖子,是一个男的让女友自己挑选一个5000元以内的礼物。女友选择了最新款的iPhone手机,但男的不接受这个“礼物清单”,理由是女友已经在用上一代的iPhone,不应该为了礼物买礼物。你猜这个帖子下面的评论占比是如何的?

按照以往的“小红书成分”来说,肯定是一群女性支持这个女友购买自己喜欢的礼物,但这一次很有趣,大部分的女性居然站在了男生的角度,认为男生的节约和理由是充分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用刚才那个“当我证明被人是错的时候,自然就说明自己是对的”的中国是哲学重新拆解这个命题。

  • 如果“为了买礼物而买礼物”的女生是“错误”的;
  • 那么与之对立的观点按照二元论就应是“正确”的;
  • 所以我证明我的观点与女友是相反的,就能证明我是勤俭持家的,比起这个铺张浪费的女性,我更适合谈恋爱和结婚。

而这种一拉一踩的对比之中,就体现出了“对与错”,而这种拉踩的过程就是“雌竞”。雌竞的核心是女性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容易获得男性的青睐,这是与生俱来的生理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更能得到男性青睐的女性更容易获得爱与归属感。而爱与归属感本身就是大部分女性的原始动力。(男性的原始动力是尊严)

勤俭持家显然是一个传统文化里的“适婚标准”,然而婚姻本身就是一种获得爱与归属感的“合法途径”。


好了,绕了一圈,终于要回到最开始了,那些用粗鄙庸俗的“带球结婚”来评价其他女性婚姻的女性,本质上也是在通过否定对方的婚姻价值,从而毁掉对方的“爱与归属”——你看吧,你们是因为有了孩子才结婚,明明就没有爱。

如果当你知道大部分女性的原始动力是“爱与归属”,大部分男性的原始动力是“尊严”的时候,无论对方要求你自证什么,你只要把对方推进需要他去一一自证的逻辑闭环里就好了。

举个例子,我们让助理发一个朋友圈,让她年轻自己7岁的老公怀揣篮球,拍“怀孕”“生育”“母子平安”的戏码,然后用同样粗鄙庸俗的话告诉所有人“我们是带球结婚”,既给了答案,也让恩爱的画面给那些得不到“爱与归属”的人一点小小的逻辑震撼。

不过呢,他们很快就会想到下一个自证陷阱。但殊不知他们已经掉落了自己的自证陷阱之中。

onojyun

女性自己才是知悉所有羞辱女性方法的人

2023年5月26日 11:00
作者 ONO

在众多的内容输出里面,小红书的男女性别对立的话题,反而会被疯狂地输出到其他社交平台的。比如IG上面,有很多台湾账号,会将简体中文的聊天内容转译成繁体字,贴心一点的会加上靠北、三小这些词,以伪装成台湾男女间的那点儿事儿。

不过区别于小红书,IG上的评论完全是南辕北辙的风格。比如第一次约会,男生希望AA,而女生做出男性羞辱举动。这种真假参半的聊天截图在小红书太多了,但是评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倾向女性。而在IG上面,使用繁体评论的账号,反而认为第一次约会且在没有确定关系的情况下,双方本身就应该采用AA制。

所以我假设,是否是因为被小红书“排异”的用户,其实都流向了这些社交平台,所以小红书已经俨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乌合之众。所以我去试着私信了几个台湾的PO主,想要弄清楚他背后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台湾人在运营。

这会是《棱镜》这个系列的社会研究方向之一。

在这些评论背后,不仅仅是男性用户,反而女性用户也会对这样的男女对立感到反感。她们并没有将自己视为“受害者”,所以就不会对“受害者过错论”有跳脚反应。而小红书在“排异”之后(当然,我相信里面会有哗众取宠故意赚取男女对立流量的占比),几乎一边倒地将女性视为“受害人”,所以从性别对立的事件里找到一个“施害人”才是最核心的工作。

而这些觉得的女性是“受害人”的人,才知悉所有羞辱女性的方法——比如,一个网约车司机,希望能快速地明白乘客的需求,所以在后排座椅贴了一张说明,希望乘客遇到任何事情可以先和司机沟通,比如需要开关空调、若晕车可以提前告知、更希望乘客不要采取跳车、捅伤司机的过激行为。这时,有女性站出来指责这个司机:“你什么意思?对女性阴阳怪气就算是懂礼貌了吗?”

但是,人家也没说是这个说明是给女性看的啊!

我不管,迪斯尼避开所有辱华的设定就说明是在辱华啦!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