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冒险的可能性

2024年1月7日 11:55
作者 ONO

▽ 396|冒险的可能性

灵感本里记录了一条来自于电梯广告的slogan,一个家装设计师在镜头前讲述他的设计理念:是为了让家装有更多“冒险的可能性”。这显然是一句有头没尾的屁话,当然也给人留下许多遐想。

什么算是“冒险的可能性”?孩子可以从这个沙发跳到另一个沙发,还是说衣柜背后有一个暗门便于让情人躲藏和逃走?至少后者看起来冒险的刺激程度要高很多。

我当年差一点就误入了房地产行业,是因为文案没有过关——房地产行业的文案能力不比公务员考试那些圆圆圈圈的选择题要简单。“停工三年才重新修建的楼盘”要叫“收官之作”,“挖了一个夏天招蚊虫的臭水沟”要叫“亲水豪宅”,“格局一塌糊涂”要叫“打破传统”等等。

显然,脑子得绕个两圈,才能绕到slogan背后真正的含义。其实你退出slogan的框架,看全局就能看到问题——那些老老实实描述的,都是实际存在的,而那些花里胡哨的slogan,往往就是要掩盖一个事实。


我们回到“冒险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家装的整个过程都看成是冒险的话,从拟定合同到设计方案、到装修、到交付,每个环节都存在冒险,那得多闹腾。

当然,人家说出这个口号,并不一定会带来这样的结果,但这就是一个预备条款,会不会涉及双方认知冲突的地方,就算是一种“冒险”,消费者也应该尝试自己以前没有尝试过的风格嘛!

那如果消费者一开始就不接受这种“冒险”呢?比如你需要一个北欧风格,结果做出了一个性冷淡Loft风格,这个时候“冒险的可能性”就发挥其作用了——家装就是一场冒险,你以为你天性爱传统,但骨子里就是需要没有床头柜的床。那不是不方便,而是你需要为生活做减法,别让琐碎惊扰了美梦。这场冒险,就是带着你去挑战自己的不可能,逃离传统,回归属于自己的空间。

把“冒险的可能性”丢给消费者,让他们赋予意义,哪怕是蹲坑替代了马桶也可以成为一种意义——中国人就应该用蹲坑,不能忘了老祖宗留下的养生智慧。


如果说“让消费者自己赋予意义”是一种结果,那么slogan就是一句咒语。比如现在就在我手边的湿厕纸,上面写着“爱干净的人都在用德佑湿厕纸”,这是咒语,而赋予的意义是“我原来是个爱干净的人”。

还有一些就跟刚才提到的蹲坑是一个思路,比如一家水饺的slogan是“中国鲜饺”。市面上有很多“咒语”的写作教学,但往往忽略了咒语是如何让人们自行赋予意义这个环节的重要性。除了刚才定义消费者是“爱干净”的,我还发现了其他几种:

  • 定义消费者。一般会包含很多“反问句式”,例如“你真的懂你的孩子吗”,家长看到这句话都会咯噔一下,哪怕是装得再懂,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都逃不脱不懂。
  • 拉踩同行。里面包含歧视、诋毁、对比等手段,例如用“更”字来作为与其他品牌的区隔:制作更新鲜的手作茶;承诺不用预制菜;现包现烤……
  • 拉踩其他消费者。其实“爱干净的人都在用”也隐藏地包含了拉踩其他消费者的逻辑——难道用草纸的就不爱干净了吗?(你会发现,这个时候就是消费者赋予了拉踩其他人的意义)
  • 置换。把缺点置换成优点,这一点在房地产行业的slogan上随处可见。

这个时候就需要图穷匕见了——其实这不是教写slogan的方法,而是如何给消费者洗脑,让他们为自己的买单赋予意义的方法。

毕竟,通过对比和拉踩,才能证明别人是错的而证明自己的选择才是对的。

onojyun

程序式恋爱

2024年1月4日 11:00
作者 ONO

▽ 393|程序式恋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恋爱程序。

男的每周四都会给异地恋的女友点一杯冰美式,如果那一周女友拒绝,男的那周周末就会假借出差,不打算和女友见面。

原因很简单,如果女友拒绝冰美式,有可能是她来例假。

这很像是一个渣男会做的事情,但它确实又是某种意义上可以提高“恋爱效率”的程序——所以今天要聊的话题并没有偏袒恋爱中的任何一方,仅仅只是聊一些“高效”的程序。

当然,也有女友对男友设定的“程序”。女友出差离开前,会故意拿出自己的化妆品摆在梳妆台上,然后拍一张它们的照片。回家之后对比照片确定是否有人用过自己的化妆品——并不是因为男友会用,而是一旦男友带人回家过夜,男友会为了伪装自己“单身”,会把这些东西藏起来。

当然,男友也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他会解释说自己做过清洁,但女友在离开前也故意在化妆品的瓶子缝隙中留下了粉底液;男友又继续说自己用过保养品,然后女友随便拿起一瓶问他是什么功能。

肯定有人会说,这样窒息的感情,不如分手算了——但人家就是分不了,因为有了这套程序的感情要“高效”太多,而且大概也只有这个男的愿意接受被女友安排这样的程序吧。

“程序”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触发条件、得到结果。例如“你如果在抖音上刷擦边舞蹈的女主播视频,你就是不爱我”,“你如果手机里还保留着前男友的联系方式,你就是还想跟他有机会”。很少会有人去讨论前半段的为什么,而是用后者的结论去解释了前者的行为。

但男的为什么要刷女主播的擦边舞蹈的、女的为什么要留下前男友的联系方式——难道真的是不忠诚——一个人类真要做到绝对忠诚,那是大脑的腹侧被盖区受损了,俗称“脑子有病”。

一旦上升到人类的生理构造,道德就会覆盖科学成为最有利的解释权——“他跟我在一起了,难道忠诚不是应该的吗?”但问题在于,哪一条法律说过人类必须要忠诚?

“程序式恋爱”从头至尾在剥夺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人们的选择权,而是用IF拟定了所有的规则。而核心问题就在这里,忠诚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义务——是一个人希望和你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而选择了对内的忠诚,而不是用这个忠诚的标准去规定对方的行为。

当然,诚如最开始所说,“程序式恋爱”的好处是“高效”,特别是在处理争吵的时候,只要触发了“如果所以”的结构,有些架都不用吵起来就可以为对方定罪,然后就分出了对与错。

但本质上来说,这套系统根本解决不了忠诚的问题,除非你给对方的腹侧被盖区来一闷棍,当然,得相信会不会犯下故意伤害乃至故意杀人的罪。

没关系,到时候还可以用道德覆盖法律嘛!

onojyun

大理的裏

2023年10月25日 13:59
作者 ONO

大理美是美,但是网红化得有点过分了,比如此时此刻酒店的阳台本来可以供我码字,但是楼下的公共区域有一堆网红在排队会拍照,我去阳台透口气就会跟她们对视,太尴尬了。

当然,这是一套完整的产业系统——景点带来拍照的客源、客源推荐更多人来景点、因此景点也会对应升级、相应配套的系统也会升级,比如敞篷车租赁、摆两盆花就算有景点的路边咖啡店、三天两夜的约拍式约炮、夜间上门的外围等等。

肉欲和美景并不冲突。饱暖思淫欲本身并不是坏事,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当这些东西被明码标价在了大理的大街小巷时(当然也不是真正的明码标价地展示),说不定这里的景美倒成了附属品了。

以前人们提及大理,总是带有心之向往的感情,仿佛这里就是一块不愿与他人分享的净地。哪怕是最坏的打算、遭遇了最惨的经历,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释放和解决。大概也因为受到了《还珠格格》的影响,大理这个地名前面跟上的动词总是会莫名其妙地跟“逃”、“躲”有关。

我小时候,同住一个家属院的,有一个诗人——在那个年代以我的认知也觉得他充满了文艺气息。他好像每次没了灵感,就会往大理“逃”,这里大概就是他的精神故里,能在这里找到写作的灵感。多年之后他家人才知道,他不过是在大理有另一个家,要不是因为他的私生子要上学,需要户籍,这件事情大概永远都不会暴露,说不定这就是让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浪漫诗人能够保持创作的动力。

看吧,再浪漫的故里,也难免为现实所困。从洱海联想到日批本身也无伤大雅。坐在洱海边上喝咖啡、在一览洱海的酒店打炮,本质上来说都是浪漫的,没有谁更高贵一说,所以这里的一切都变得合理,晚上在酒吧认识的年轻人打完一炮,第二天再在狭窄的巷落碰面也不会尴尬,而这种快消反而让如今的大理变得像是一套完美运作的机械,任何人来这里都可以“各取所需”。

但至于真正的诗人,大概也剩不下几个了。

onojyun

亲密关系里的致命回应

2023年5月17日 10:59
作者 ONO

“回应”是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程。比如约好的三点谈事情,结果到三天一拖再拖,且没有任何的情况解释,这件事是犯我大忌的。所以,我在面对自己迟到的时候,会非常有负罪感——为此,我的时间安排几乎都是设定了“意外区间”,以应对时间安排上的突发情况。

相反,我对他人的迟到的容许度也不是太高。当然,越是亲密关系里,还是会为对方保留“兜底条款”,比如只要解释清楚为何迟到那就不会再作为“旧账”给重新翻出来。面对陌生人的迟到,我虽然也会听理由,但也不会深究。因为这个时候,我为对方设定的关系从“亲密关系的构建”转移到了“实际目的的达成”,比如对方是我的客户,如果对方一再迟到,那我跟对方建立的关系只可能是“合作关系”,不会再深入到付出情感成本的关系之中。

在这里面,最可怕的就是那些“迟到但没有任何回应”的人。我既不知道对方因何迟到,也不会想要再和对方进入更深的关系之中——不过我最近发现了一种比“不回应”更恶心人的“回应”方式,我决定试着拆解一番。


我在Telegram的频道上讲过一个来工作室“哭诉”的男孩子,他因为失恋来工作室找我们谈心——因为他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空窗期的“妇女之友”,结果在与7年即将谈婚论嫁的女友分手后,又找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女友,结果被对方玩得团团转。

因为他太“老实”,对于这个女孩子而言“毫无挑战性”。女孩子宁愿选择跟一个有家室有孩子的中年男人保持婚外情的关系,也不愿意跟这个“老实人”继续在一起谈恋爱。

总之,这是一个人渣自有人渣惩罚的标准剧情。我们花了一周的时间修复这个“老实人”的内心,试着以解构的方式,向他解释了女人觉得他毫无挑战性、以及他对对方的好只不过是一种父权思维。他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不坏”,而是在于他除了感情就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主心骨,所以当他没有感情存续的时候,整个人是迷茫的——就算他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忙,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但是通过拆解就会发现,他所谓的努力都是在为感情服务——比如,改变自己的形象。

换句话说,他除了感情也实在找不到可以让自己获取“存在感”的方式了。


好了,既然是“标准剧情”,那故事的发展也是得以预见的。

“老实人”和前女友“复合”——当然,仅仅是被当成工具打了一炮而已,连复合的一字半句都没人提。这件事让当时参与“安慰”的当事人都觉得“恶心”,当然不仅仅是对这标准下三滥剧情的恶心,而是对于“回应”的恶心。

这件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反思的机会——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放下助人情结”?

我过去很容易被卷入他人的感情关系之中,充当双方的调解员。经历多了,就会发现,所谓的劝分不劝和才是最有效的,因为当事人一定得“反着来”。因为“分”与“和”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的建议如果偏向某一个结局,当事人就很容易从这种相对的概念中,不停加深另一个结局才是“对”的概念。

我越是强调“分手”的好处,对方就会觉得“复合”说不定才是更好的结局。特别是当“分手”这个概念从文本上就是一个负面的词,虽然它并不意味着最坏的结果。但因为有了负面之意,也会成为对方认为“复合”才是好的“依据”。


一个心智完整的成年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往往需要满足“自洽”、“他洽”和“续洽”中的至少一个标准。所谓“自洽”,简而言之就是说服自己;“他洽”及说服他人;而“续洽”是对自己的承诺进行履行的结果。

满足两者也是存在的。满足“自洽”和“他洽”的行为,其行为既符合自己的意愿,又能把对方说得团团转,但在履行承诺方面却毫无可信——比如把女人骗得团团转的花花公子;满足“自洽”和“续洽”的行为,看上去很固执,甚至不会对别人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但这样的人会有非常坚定的目标性——比如蓬头垢面的艺术家;而满足“他洽”和“续洽”的行为,是一种标准的契约关系,为他人提供服务并且保证服务质量——至于他自己内心有没有完成“自洽”就不太好说了——比如便利店里那些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欢迎光临”。

只有真正满足三个条件,这个行为才是“合理”的。至少当事人自己不会因为迎合别人感到痛苦,对方也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彼此都履行了契约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在很多婚姻关系里,一方出轨/家暴,另一方会选择原谅——因为他们在“自洽”里面说服了自己,对方不过是一时犯错。而对方在努力用“他洽”去哄骗对方,说自己以后再也不敢了。而两个人最终会意识到,在“续洽”的环节,出轨和家暴的人还会再犯——所以婚姻关系里的这两件事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回到“老实人”的故事,他的“回应”之所以让劝告过他的人都感到恶心甚至是愤怒,正是因为他的行为完全没有符合“续洽”的部分。同时,他在和前女友发生关系且没有复合之后,他虽然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但他在用一种狡猾的“自洽”的手段把这种负罪感分配出去——他开始找人诉苦,承认自己的错误、保证自己下次再也不会等等。

还剩下一个“他洽”的条件——很显然,他完全没有满足,因为他的行为说服不了劝告过他的人。哪怕是他低声下气地诉苦和承认错误——这就和出轨、家暴里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的人一样,他们不过是想在当下极力地“他洽”别人,以满足自己的“自洽”——我都道歉了,你也不会对我再怎样。

拆解一圈,我终于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老实人”自始至终只有“自洽”的部分,他作为一个成年人,没有履行劝告人的“续洽”部分,同时又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他洽”,无法给别人一个荒唐行为的合理解释。也就是说,他不仅没有给出一个“回应”,甚至还当面撕毁了契约。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外人掺和什么”。不过是因为当人们和他打算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努力满足“三洽原则”,而他却始终保持“自洽”的方式做事,这对“亲密关系”本身是毁灭性打击,同时还浪费了之前所有的构建成本——这就是让参与者都感到恶心和愤怒的根本原因。


不过,关于这个“老实人”的故事,还有特别多值得拆解的内容,比如剧本结构、人物原型等等。得看看剧情进行到哪一步再来深入拆解。换句话说,这大概也是他所谓的“存在感”吧!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