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挫折教育

2024年3月5日 17:08
作者 ONO

抑郁症发病率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控制精神疾病类的药品。”

“如果断药了,岂不是发病率更高?”

“小王,我还没说完。”

“您说……您说……”

“然后开始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啊?那这样不是会加剧抑郁症?”

“小王,你真是不动脑子!那哪里是抑郁症?那是没有通过挫折教育。”

“是的……是的……”

onojyun

写作机器是怎么运作的?

2024年1月5日 14:00
作者 ONO

▽ 394|写作机器是怎么运作的?

很久没有逛过线下书店,在书店了看到了一本很有趣的写作书,也是很多年前我一直在寻找的一种书。

里面的内容其实就是 从一个灵感发散,让你继续写下去,比如里面会有一个题目是“如果有时光机器,它将会是如何运作的?”然后在这个标题下面留下了十几排空格,让人可以直接在上面写作。

这是我多年以前一直很想寻找的一种书,那个时候我还在坚持500日写作计划,每天都在恐惧自己的灵感何时会枯竭,所以很期待有这样一本随手翻开就可以给我一个题目自由发挥的写作书。

所以那个时候我甚至做过一件事,就是随机三个词组,用它们写出一个片段小说(#刻意写作 就是这类创作)。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并不是有趣的,如果用日记每天记录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如果”,一年也会有365种。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写着“超解压的创意写作游戏书”——它是本游戏书,同样也是一种“解压玩具”。

这有些难以理解,一些人为每天写什么都要想破头脑,生怕自己写的东西被别人指指点点,这种写作压力根本没有半点解压的意思。


在博客的“阅后即焚”里,出现过一段话:

我咨询的时候遇到很多抑郁的人,他们就是不肯坚持做一件事——坚持做一件事,类似把思维缠绕在一个中轴上,但抑郁症的人无法做到。我个人觉得,绝大部分人终生都没有“兴趣”。浅尝辄止不是不行,但我觉得有些浪费这一场“生而为人”。

Ting

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的这段时间,我坚持过一轮500日写作,我一直把这段历史简单地概括为“逃避”,某种意义上在逃避社会的意味。但我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去拆解过这段历史的底层原因。

500天坚持下来的1500篇文章,里面夹杂着现实的灵感、回忆、还有时不时会躲进的一个穿插其中的“童话故事”里,它们之间互相也构成逃避,在现实疲倦了,会回到回忆里寻找尊严,在回忆里找到一地鸡毛,就去童话世界里做一个懦弱的主角。

每天3篇文章,坚持500天,现在回忆起来并没有多少“压力”的成分,而是非常解压,毕竟可以让自己每天有4个小时不用去考虑周遭的时间,而且这样的“自我”也得到了那时的女友现在妻子的尊重,她并没有试图撬开我自我封闭的壳。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坚持,确实对抗什么,并不仅仅是逃避世界这么简单。结合刚才Ting提到的“坚持”,我突然意识到我那个时候在对抗的正是——抑郁症。


那段时间的写作,是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贯穿始终的只有开始,以及坚持到结束。多年以后才意识到,那是我在对抗抑郁症的自救行为——把自己的注意力都绕在一个主轴上,像是一根保险绳,拉扯着我可以无限接近心底的那个黑洞。

也是在那段时间,“痛苦驱动”的写作,让我通过文字记录了许多藏在潜意识里的、那些光怪陆离的世界。我曾今有段时间在疯狂地找回当时的灵感,但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此时的我已经不再有抑郁症倾向,那个黑洞暂时关闭了入口,由那样的灵感驱动的我,更像是一台写作机器。

最后再回到那本书的介绍——是解压的游戏书。我反而能够深刻体,当一个人把自己当成写作机器疯狂写作的时候,的确很解压,更关键的是,他正在逃离内心的黑洞,或是正在凝视着他。

onojyun

抑郁情绪的临界——为什么

2023年5月20日 19:54
作者 ONO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之间,有一个非常模糊且实在的界线。我大概是最近意识到这个界限在哪里了——人在陷入抑郁情绪之前,会突然陷入到一种“为什么”的疑问状态。即“我现在这么努力究竟是为什么?”一旦人们无法回答上自己这个问题,就会进入到抑郁情绪之中。

“为什么”的构成有很多,但往往都指向一个当下最迫切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或矛盾,却被很好地伪装成了“为什么”。举个例子,感情关系里,一方对另一方有特别多想要抱怨的地方,其实只要开口说出来,问题就会在最开始被解决。但一旦这个问题一直压制,直到最后它变成了一个“我为什么还要和这个人在一起”的命题时,就进入到另一个更难解决的哲学层面的问题了。

从抑郁情绪发展到抑郁症,还有一个累积的过程。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受困于越来越多的“为什么”之中,因为这根本是无解的,而且就算解答了为什么,也并没有解决最开始那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直到最后,这些“为什么”叠加成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为什么还要活着。并不是说抑郁症的人不希望解决问题,而是他们会意识到这些“为什么”是一个无限递归,当你解决了其中一个,另一个马上就会出现。直到他们放弃解决问题,从而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自己。


在众多的“为什么”之中,用他人的行为来质问自己“为什么”又是最无解的。

比如因为他人造成的连锁问题,需要自己去处理善后的时候。往往一些人会把这些责任最终怪罪到自己头上。第一,他们默认那个制造连锁问题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有错,以及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去对标对方,以迫使对方承认自己失误;其次,因为自恋情结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善后,而被迫掺和到强情节之中。当这两个方向的能量急剧拉扯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对内的能量——然后开始为对方的行为来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跟这个人在一起/共事。

可想而知,这个“为什么”是完全不会有解决方案的。首先,对方并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而且还会继续寻找归因来规避自己的责任;其次,因为自己无法处理好所有的善后,导致自己的自恋情结受损,反而会变成自我攻击的能量。以至于加快这种“为什么”催化出更多的对自我怀疑的“为什么”。


我以前经历过一次,公司的设计同事无法按照要求完成海报设计,因为他不擅长文字排版。在经过多次沟通无果之后,我不得不自己接过这个工作。而另一个催化剂,是妻子嫌太沉而淘汰的iPad打算送给这个同事。当这两个事情化合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却可以得到认可”。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家默认我是可以做出海报设计的,所以我没有得到“认可”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当天晚上,我在做完海报之后,我陷入到了非常强烈的抑郁情绪当中,正是被这个无解的“为什么”给死死纠缠住。我在用一个他人的行为,来评价自己——即,他什么都没做得到了认可;而我做了本该他做的工作,却只是应该。

其实到现在,这个“为什么”也没有被解决,因为我当时说服自己是:既然如此,那以后公司涉及文字排版的图片设计,就由我来承接——这里面当然也有强烈的自恋情结,因为我认为这是我能做到的——就是想要去对抗那个“没被认可”的原因。

这个“为什么”看上去被解决了,但事实上,设计的工作成了我的分内之事,甚至还加深了我对对方的不信任。紧接着,新的“为什么”就会出现——“我为什么还要跟这个人在一起共事?”


很显然,这个问题比上一个更他妈难解决,因为到最后很有可能,就是我必须要做一个“懂事的成年人”而选择维系相安无事的人情世故。

接着,又会出现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为什么要维系这些人情世故”——“如果没有这些人情世故我是不是不能活下去”——“我为什么要活下去”……

看吧,抑郁情绪就变成了抑郁症。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