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信息茅房

2024年8月20日 14:00
作者 ONO

比“信息茧房”更臭气熏天的,被我称为“信息茅房”——人们只管自己拉、不管擦,而且也不关心别人拉的什么。结果到头来,大家只是把自己想要拉的屎都扔进茅坑里,压根儿没人看、没人交流、没人互动、甚至连看到红点提醒都只会觉得“哇今天又有人拉屎了”——这种群我还真有一个。


疫情封控那段时间,家里长辈耐不住封控的寂寞,搞了一个(更大的)家庭群,把什么远房亲戚都灌进来了。因为来自不同城市,所以这个家庭群一开始以分享自己所在小区的“封控政策”作为话题,聊得热火朝天。当封控开始变得麻木时,2022年爆发乌克兰战争,话题终于被引导了政治上,从俄乌战争、聊到中美关系,大家长们就算没有黄汤下肚也能夸夸其谈高瞻远瞩。

中老年键政总是带有强烈的“过来人”色彩,因为家族群里有体质内的、也有皇城根儿下的、也有天高皇帝远的,所以键政最刺激的也是最受人追捧的就是“听床消息”——我也很好奇,这些听床消息到底是从哪里来了。这些消息都非常巧妙,伪装成另一个聊天群的截图,或是群消息合并转发——截图往往是那种大号字体的界面,极度符合老干部作风;批量转发的消息会更有迷惑性,像是已经在其他群讨论和公开过的消息,再转手的时候会给人一种“有理有据”的错觉。但是你们发现这里面有一个逻辑Bug吗?群消息合并转发的时候其实是没办法转发语音的,所以一旦涉及到合并转发总是大量的文字描述——就像是老干部为了公布消息都突然开始用大段文字输入,而截图里面往往会用老干部的语音转化成文字以表示这是老干部亲口说的,老干部还真他妈割裂。

白纸运动那阵子,因为群里有皇城根儿下的长辈,他们对这件事只字不提,被问到也是表示并没看到消息。而天高皇帝远的长辈呢,就爱聊些直击皇都的“阴谋论”,结果群被炸了。


第二次建群,皇城根儿下的长辈明确要求以后不能再键政,天高皇帝远的长辈倒也知趣,正值疫情解封,很多人陆续被“集体免疫”,群里的长辈也多少有些紧张,担心老年人会不会真的如那些H5页面所说的死亡率极高。所以那段时间开始,关于疫情防控、养生调理、治愈新冠的内容就成了主流。

在这些信息里面,有一条最最长情的,甚至今天还出现过一次的信息,是“越南新冠病毒至今零死亡率,有关国际人士已经获取越南的超级国家秘方”。之所以说它长情,是因为这条消息最早出现在2021年,当时传播这条谣言的台东新北市的女子还被警方侦办(所以你如果有幸遇到这条大便,你会发现它是繁体字内容)。也就是说,这条消息或许真的是从有台湾亲戚的群组里流传出来,经过这么多年还在中老年的世界里熠熠生辉,可见“他们是有多强烈的死亡焦虑”

我为什么会提到“死亡焦虑”,是因为我再度研究起家庭群时,我才意识到一个逐渐的变化——我在《全民智没体》里也提到过这个可爱的家庭群,从一开始的键政到现在的“震惊家里有这个的赶紧扔掉”,他们在被默默地驯化成一个食物链底层的单一物种。当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只有发布没有回应成为绝境,这种充满绝境的社交群,俨然变成了“信息茅房”,那他们为什么还在坚持,日复一日地转发未经证实、危言耸听、甚至是早就已经被辟谣过的消息?

我分析了近半年的消息,做了以下奇怪的汇总分析:

类别(统计)数目特征(包含)数目
医疗养生38与长寿相关12
社会事件28涉及AI人像冒充真人3
亲子(孙子)8原视频被举报删除9
文艺5
自然4
政治2
财经1
幽默1
总计87
* 以上数据仅来源于一个“信息茅房”,不作为普遍性结论支撑

其中,社会事件是原视频被举报下架最严重的,特别是标题带有“事关你我”字眼的,几乎清一色被下架。医疗养生的话题最多,而且都和老年性疾病有关,例如阿尔兹海默症、癌症有关。其中几个比较有趣的,是一个用AI制作的年轻男孩的视频,讲述他的成长史,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最后因为意外去世,落脚点竟然是在“无常”。


这些消息看上去很杂乱,但是里面全有一个支撑他们“坚持转发”的底层代码——“转发给你的亲朋好友,保佑大家健健康康”。医疗养生的内容里,无论是文字、标题、还是视频内容的开场结尾,几乎都有这样类似的“转发话术”,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其实内容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些长辈觉得这句话才是核心,所以想要通过转发的方式传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关心?

没有回应的社交便有了第二条出路——独角戏。当他在这个皮囊里自我感动、黑箱操作一番后,只要他得到了满足,否则这个行为会因为没有回应而变得没有意义。它的存在,就好比是豆瓣标注系统,将一本书标注为想读,让后通过广播公之于众的时候,这本书读没读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已经让别人知道“原来你想读这本书,你是一个多有品味的人啊”(请勿对号入座,我没有说所有人)。

于是这个家庭群就变成了一面镜子,他们在前面跳舞,无所谓观众,因为下一个人也会转发同样性质的内容,不说一句,但表达的是我是在关心你——别忽略一个重要的可能性,这个人不可能仅仅只有这样一个信息茅房,或许他有十个上百个,他的消息都是转发的,那些还没有变成茅坑的群,还有最初的互动,还能给他自我欺骗的回应。


这就是我说的“死亡焦虑”,这些长辈不是在恐惧死亡本身,而是恐惧自己的存在越来越弱,弱到没人再记得他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存在感”,不仅仅是这些长辈,我们也一样。看不同的书、综艺、电视剧,买不同的衣服、体验不同的服务,就是为了追求重复生命中的“新奇”,以体验不同从而证明存在。有的人甚至会去追求更加强烈的冲突感,竞技、极限运动、约炮、争吵……性欲、痛觉、甚至是心理层面的苦痛,都是一种证明活着的证据。当这股生命力开始消散,他们会被更强的生命力所吸引——理性会被Drama吸引、冷漠会被热情吸引、M会被S吸引……甚至是一些年老的长辈,会开始对幼童产生性欲上的渴望(联动一下《性癖纵横观》,这就是“生”这个坐标轴的例子)。我们陷入越深的低谷,就需要站在越高的高峰将我们给拽出来,直到生命会像平缓的、不再来回波动的心电图一样趋于平稳。生命力进入到了某种“平衡状态”,就是剧本创作里所谓的“静止=死亡”

长辈每天转发不经验证的消息到信息茅房里,就像是深秋的暮蝉一样,在发出最后微弱的还可以被人听见的叫声。按道理来说,我这里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应该跟这些长辈互动,好让他们获得“存在感”。我有过,但我不是对付不了这些长辈,而是我对抗不了冬去春来的法则。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妄图追求外部冲突以获得生命力,还有一些努力追求岁月静好的人,他们希望自己活在一个平稳的世界里——但这些生命力去了哪里呢?那就形成了“黑箱”,在内心全力以赴地演着一场又一场的独角戏。

需要补充的是,“静止=死亡”的生活没有对错,这是一种选择,安稳和熟悉会给人十足的安全感,它当然是好事。只是我需要更强烈的存在感,才决定从这样枯燥的剧本里走出来,仅此而已。

写到这里,才发现这是不仅是一篇“文不对题”的内容,而且还是将我以前写过的内容铺成知识地图的Callback。

onojyun

陈志龙——又一个属于弱者的高潮与信仰

2023年4月7日 13:19
作者 ONO

中科微信工作群的陈志龙怒怼公司领导的事情发酵有好几天了,不过特地没有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因为我也渐渐觉得不对。在400人的大群里面发生如此在「气头」上的对话,竟然还可以你一句我一句地进行,着实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按照剧本写好的流程。

果然,在昨天这件事情还是被捅了出来——这个所谓「英雄」陈志龙,可能杜撰出来的人物,而他在所谓的400人国企微信工作群里的那番言论,看上去也可能是伪造的微信聊天截图。但是无妨,他挡在众人面前,凭借一己之力对抗公司高层的行为,已经让他成为了职场热议的对象之一,甚至还有人将他的聊天记录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以此来羞讽和威吓自己公司的高管,告诉他们自己也不是「好惹的」。

我观察了一下,在我朋友圈转发此聊天记录的,有职业是教师的、也有一些真的就在清明节上班的「打工人」。当然,在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情是子虚乌有的杜撰时,也都默默地删除了这条微博,且绝口不提。(我因此在询问对方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过程中,还被一位微信好友拉黑)


当然,今天不是来讨论「陈志龙的这种杜撰行为是不是值得大家用在职场上」的,因为这是一个取舍问题。除非上层的行为已经非常严重,让底层职员怨声载道,否则底层很难形成统一的战线,更别说什么「集体上书离职」这种乌托邦式的颅内自慰用品。前两天我也刚好提到,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到过关于「稳定统治」的方法,即上层团结,底层分裂——我相信在国企,这样的事情更容易被实现。

我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聊起过学生运动。他先说的结论:学生运动不可能成功。我大致回顾了一下历史上所谓的学生运动,确实都是不欢而散。其本质是因为学生群体的诉求并不相同——他们原本所属的社会阶层就造就了他们的「不同」,抗议食堂饭菜难吃的学生,和每个月勤工俭学靠食堂便宜的饭菜过日子的学生,显然无法站在统一战线去抗议食堂。

在职场,之所以会出现不公的局面,就是因为「既得利益者」和「价值创造者」之间形成了不对等和不同属的情况,特别是在那些依托裙带关系运作起来的公司,「既得利益者」和「价值创造者」的身份分离和对立是非常常见的——如果单从这一点,「价值创造者」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会形成统一战线,确实很容易——但问题和学生运动的失败一样,这些人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需求」,要还车房贷款老老实实生儿育女的人,自然不会像那些单身的赤脚不怕穿鞋的人如此的「果断」,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在那个「集体离职申请书」上签字。一旦出现了这种分裂,这些人形成的利益集团就会瞬间瓦解——当然,他们甚至没有形成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分为两类:经济性利益集团和公益性利益集团。集体离职这种乌托邦式的对抗模式,明显不符合经济性利益团体的构成,因为这类利益集团出发点是成员的经济利益。同时,这个利益很难做到「再分配」,已经形成了共同对抗「敌人」的利益集团,那么争取来的利益,本身应该是平均分配的,如果内部再次出现了按照「等级」分配,这种内部平衡关系很快就会瓦解。

同样的,这是不是一种公益性利益集团呢?看上去,一开始这个所谓的「陈志龙」,出发点是因为他们长时间加班而未得到基本的利益保障。接着,他们讨论从单纯地对事变成了对人,是公司的高层形成的风气,导致公司底层的运作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但在这段杜撰的聊天记录里,并没有看出有工会、员工代表的介入,所以他们讨论的「问题」还是围绕着那几个「总」的品质和职务能力问题。到头来,他也没有为他代表的利益集团争取任何事情,不过只是玩了一个嘴炮,说了让一群人拍手称快的漂亮话而已。


当人们开始质疑其真伪时,另一群人就会跳出来了——这个事情的真与假并不能说明中国社会加班风气的不存在。

漂亮!这个赛道换得虽迟但到!不过,我相信有人站出来指出陈志龙系伪造的时候,必然另一群人就会站出来讨论另一个话题:「抛开事实不谈,你难道一点问题也没有吗?」因为他们会觉得,这群人在讨论陈志龙是伪造的时候,同样否定了「加班事实」的不存在——很显然,这是两个「赛道」。陈志龙的伪造和加班现象的存在,不会因为对方被否定而出现被证伪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实就是走回到了「学生运动必定失败的怪圈」之中。

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该加班,而一部分人认为陈志龙就是职场英雄,还有一部分人跳出了事件本身去讨论陈志龙事件的逻辑性问题,还有一些敏感的则觉得你只要不跟我们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就是在反对我们——当这些需求混杂在一起,必然就会出现学生运动的结局——不了了之,甚至是内部瓦解——因为到头来大家在讨论的话题就不是一致的。


不过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如果我们把陈志龙以及陈志龙可能伪造的聊天记录看成是一部「文学作品」,那这件事情就说得通了——他不过是通过艺术加工,创造了一种看似现实却又暗藏荒诞的现实讽刺主义,而后面人们对他的讨论更像是一种荒诞主义。

既然是文学作品,那就有其对应的精准受众——至于受众是谁,我在这里就不累述标题之内容了。

有人表示:就算最后发现是艺术创作,也是源于生活。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