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莫比乌斯

等死比死更可怕

作者 ONO

手机里留着一份段有写完的文章,是上次出差前在去程的飞机上写下的。


家里的老猫,快13岁了,算是老爷爷了。近来他越来越不能吃需要咀嚼的食物,想着牙口或许已经衰老,带去医院检查了一番。果不其然,老猫要拔好几颗发炎和结石的牙齿。拔完之后,就真的成了瘪着嘴的糟老头子了。

为什么一定要拔?当然会有人这样问,难道动物不知道自己好还是不好吗?如果真有人这样问我,我会回答他们一句「我想让他在走之前体面一点,不要受太多痛苦」。这话并不好听,甚至有些冷血。但这确实是我和妻子的真实想法。

猫会死,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事实。但是猫在离开之前能不能减轻痛苦,却是一个受控于饲主的问题。

妻子在签署手术协议的时候,猫科医院会特别要求饲主确认:如果手术期间发生了紧急情况,是否要放弃抢救。妻子在勾选这里时明显陷入了犹豫,我理解她的意思,如果那个人抢救是非常痛苦的,比如需要插着呼吸管、靠着输液来维系作为生命体征的时候,我们宁愿放弃抢救。不过这个勾选只是一个格式条款,我相信没有人会在这个节骨眼签署「不同意」的。或者说,如果这些签署的内容都会被公开,我们这些犹豫的人,或许都会成为道德审判被指控的罪人。

当然,有人会用「猫不是人,所以你们才会如此冷血」作为最终解释权。如果是需要被抢救的是亲人,我们还会放弃吗?

我把对于猫「后事」的冷血称之为「死亡预备」,为死亡做好准备,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痛失爱猫打击到茶饭不思。你可以理解是「预演」,但是我并不会去预演是哪种可能性,只会制定一个SOP,在猫离世之后,应该如何安置他,骨灰坛放在哪里等等。


关于亲人在临终时,选择继续抢救还是选择拔管安息,这个命题一直被人谈起——因为没办法真正做到「现实实验」,所以这项社会调查的结果也不可能「真实」。所以人们仅仅只能围绕着命题来进行讨论,因为没有实际经历,人们选择的答案又会裹挟更多的个人情感和道德标准。

我妈曾非常认真地给我说过,她如果要靠医疗器械维系生命系统的时候,希望我能为她选择拔管的方式,让她体面地离开。这又是另一个命题,比刚才那个看上去更「不可能」,人们在讨论这个命题的时候都会忽略一个重要的要件——本能。

我在2021年因为疾病濒死过一次,我几乎不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后来时妻子告诉我,我的身体的本能是想要活下去,当身体因为疾病和恐惧达到阈值的时候,它甚至会完全交由本能来驱动完全无意识自己,对外表达出想要活下去的想法——所以,真到了「拔管抉择」的那一刻,如果那些口口声声说希望自己走的体面的人,在那一刻被活下去的本能驱使,流露出了半点的「不舍」,那那些听从他抉择的人,会不会也会在那一刻「心软」,也选择一切可以让他维系生命体征的方法?

这样说起来,也大概是因为猫没办法强烈地表达「活下去」的信号,也没办法守在他的床边,突然感觉到他手指的微微蜷拢,向人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不舍——这太残忍了。

但那些全身插满了管子只能靠生命体征的数值证明还「活」着的人,难道就不是一种残忍吗?


那些觉得死可怕的人,大概更恐惧的是等死的过程,所以他们才会那么执着于去证明「活着」这件事,只要还活着,就意味着他们永远都不需要面对死亡。

比如,把那只已经年迈的、满口坏牙、无法进食的老猫更扔掉,以至于他们再也不需要面对他的「死亡」。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