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莫比乌斯

形象代言人言代相性

作者 ONO

双十一的广告铺天盖地的来了,来了的同时也发生了每年都会喜闻乐见的“游戏”。

脱口秀演员杨笠因为参与了京东的广告,这几天又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新游戏——抵制京东、退款Plus会员、拒绝参与京东双十一。你觉得这是自发行为?还是“友商”套路——如果我们按阴谋论论处,阴谋论最低看“受益者”。

所以我当时跟朋友预言——除非女性消费者因为这一次的“男性集体行为”而蜂拥至京东进行购物,否则这不能算是“宣传”。除非“友商”同时还会发布“让女性也抵制京东”的文案,这样就可以100%确定是商业行为。

果不其然,让女性抵制京东的文案很快就来了——作为女性,我们不能支持强奸犯管理的电商平台。

好一出双十一商战,果然还是用了最下三滥的手段。


虽然说是“商战”,但是还真的挑起了一群人(男性)去京东退订Plus、注销账号的行为,为自己本就不多、只能通过在抖音上骂别人获得的尊严浓墨重彩地点缀了一番。不过呢,这群人本质上和那些抵制家乐福的中老年一样,一旦开始送更多“鸡蛋”,他们还是会蜂拥而至去“薅羊毛”。所以我才说这个商战手段非常“下三滥”,因为它起不到任何作用。

此前,杨笠代言过酒类、电脑、汽车等等,实际上真的对品牌的股票造成过“蒸发”影响。杨笠作为一个女权符号,已经完全和男性对立,才导致了后面这一系列的商业灾难——不过这一切都不是杨笠能够预见和控制的,因为她已经从一个人变成了符号。

同样,这个符号还可以延展到更多人身上,只要是明星,他都可能代表某一种符号——而在这些众多的符号里面,普通人最愿意看见的也是最喜闻乐见的,就是造神、封神和将神从神坛上拽下来的全过程。明星正是这套流程里面比较容易达成的,明星这个符号最接近“普通人”,所以普通人可以向他发出任何的质问:你这么普通凭什么比我赚的多。所以当这些人也沦为普通人的时候,这中间的落差和“你到最后跟我也一样”的爽感,确实可以救活很多人的“自尊行”和存在感。


造神、封神的过程,就是集体乌合之众形成的过程,越是混沌就越是失智。他们需要一个人来“言代”行为——举个已经被正确记忆过的例子:钟南山在疫情初期几乎被推到神坛上,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疫情的走向,比如说“板蓝根事件”。所以当他开始被从神坛上推下的时候,也成了众多人喜闻乐见的事情——乌合之众因为随时寻找新的“言代”,而不得不通过牺牲前领袖的方式,来证明后续领袖的“正确性”。

但是,符号和“人”之间始终无法作为完美同频,只要是人就会犯错,符号跌下神坛是抽象的,但是人是具象的——被网暴、被双规、因犯罪入狱、或是真的从顶楼纵跃而下。

造神本身就是双刃剑,从被造神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有人期待着他从神坛上坠落——这是符号的使命,人们对符号的喜恶不可能保持不变,特别是当人们处于乌合之众内部时,他们对符号的追求更加强烈,就好比司马南既可以是领袖也可以是小丑,就看需要在什么时候被牺牲用来证明另一个“代言人”的正确性。因为乌合之众本身,也在时时刻刻寻找与自己相性最贴合的“代言人”。


那为什么脱口秀演员要去京东打广告呢——因为京东赞助了今年几大脱口秀喜剧节目,这不过是资源交换罢了。

这个时候如果还要把“京东故意找杨笠来恶心男性消费者”当成是根本原因,那我奉劝你还是赶快找到合适的“乌合之众”吧,你自己是很难找准“正确的”攻击目标的。

onojyun

✇莫比乌斯

今天七月一,是庆祝建党还是写个半年总结?

作者 ONO

早起刷朋友圈的时候,看见一个做代购的朋友,突然发了一张“庆祝建党”的文案图片。我一开始以为他只是在转发图片,结果仔细一看,上面的二维码竟然还是自己的微信号。他是真的为了今天去制作了这张文案图,只是我没弄懂这其中的逻辑,这件事和他做代购的关联在哪里?

毕竟投机倒把罪是2008年才正式失效的。

于是,我打开了我的工作微信的朋友圈,这里的添加的微信主要是以前的同事、商务合作、客服之类的。果不其然,这个朋友圈有大量的“公关文案”,甚至一个公司的人每个人都要转发一次。

以前有一个方法,如何转发公司要求的文案但又不影响自己的朋友圈——给同事专门分一个组别,需要转发公司的内容都丢给他们看得了。这个行为,事实上和这群人想要利用“公关文案”宣传出去的东西其实根本没起到作用。到最后只是一场公司内部的自嗨行为。

我以前也在所谓的大厂呆过,也见过“公司自豪感”极其强烈的员工。他们转发公司要求的内容越多,越显现出这个公司的“没有章法”,没有公关日历、什么节假日都要蹭、热度蹭不上、时事又不敢碰,到最后就只能做些自娱自乐的H5小页面,每天玩的也就那几个“公司自豪感”最强的员工……


同样的游戏乐趣,在每年“迎财神”的时候。人们在朋友圈发布、转发各种迎财神的话术,我所在的一个聊天群,也会研发各种“反迎财神”的方法,比如“转发鱼叉叉走所有人的锦鲤”的、胡乱建议“屁眼塞炮、财神驾到”的、搅乱市场规则说“发财神倒像的财神才会到”等等。然后实验朋友圈会不会有人跟着做——转发迎财神的人社会屈从性本身就很高,更别说有“更吉利”的做法,渐渐就会有人效仿起来。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这是在“破坏气氛”,大家只是图个好彩头,没必要较真——但是我们并不是在破坏气氛,而是在实验社会屈从性罢了,其底层逻辑请回看:《每月总结会让下个月过得更好吗?》《考试迷信》

说到这里,又要特别说明一下。本文并没有在讨论“对与错”,并没有暗指今天转发庆祝建党文案的、在初五的朋友圈迎接过财神的、在今天发布每月总结或是半年总结的行为是“错误”的。这里只是在聊社会屈从性里的话题,因为社会屈从性最直观的反馈就是效仿——当一个行为被越多人遵从,那这个行为就会形成一个圈层的默认规则。以至最后,不遵从这个规则的人都会被排他。

比如当电梯里的人都背对着门口站立时,最后进去的人,如果社会屈从性较高,他也会本能地背对着电梯站立。


当然,除了“屈从”,也有“不得不”。比如我朋友圈里所处医院系统的、教师系统的人,或多或少都需要转发建党的图文。为数几个没发的,他们也向我承认是因为分组只给领导看了。但换一个角度,他们也是在“屈从”,一种在“体制内”的生存式的屈从,否则他们的铁饭碗就没了。

至于最开始提到的那个做代购的微信,为什么他也要发一个庆祝建党的朋友圈。他非常一本正经地回答我:

“我这里的客户也有党员。”

嚯!!!

onojyun

✇莫比乌斯

匿名评论的游戏规则

作者 ONO

自从发现博客可以允许用户匿名评论之后,“有效互动”就多了很多。

开放登录评论那阵,虽然也有人留言,但是为了SEO来的人居多,所以常常他们只看完标题就开始评论。殊不知我是个典型把丑话藏在中间的人,常常会有些文不对题的文章,一眼就能看出哪些评论是为了留言而留言。

前段时间,有人在博客上留言,不小心登录了账号,遂在Telegram上留言希望我能帮他删除评论,保留匿名的那一则。因为那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敏感,很有可能就会被有心人利用进行“文革式举报”。我很乐意匿名游戏的存在,因为这样至少大家还保留了一份“说真话”的权利。

除了“说真话”,“骂人”的成本当然也变低了。我偶尔会收到辱骂的私信,他们常常并不是采用匿名留言的方式,而是直接私信,因为私信可以隐藏的信息更多。这让我很不爽的一点并不是被骂,而是对方没有留下通讯方式,导致我没办法继续深入了解下去——他到底为什么想要骂我?毕竟我写的很多文章都指名道姓地骂过某一类人(比如我在致歉信里就已经向这么多人道歉了)。


我的博客是在2021年那会搭建的,2022年整年因为在坚持每日写作,所以曝光量足够,常常会吸引来各种SEO狂热分子留言,只看标题就开始评论的内容也不在少数,所以这类评论我极少回复。之后2023年,因为经常出差,发布量急剧下降后,SEO狂热分子也不再偏爱我这里,反倒是匿名留言的人更多了,而且留言的内容明显是看完了文章且引发了彼此的思考。

曾经,一位朋友在《博客的本质是电线杆子,所以难免会遇到乱尿的》留言道:

有个问题,我路过一个电线杆子,撒了一泡尿,为什么几乎所有电线杆子都要我留下邮箱,作为过客,并不想留下交集……还是说,博主们只是单纯地不想和我这种游客打交道。

我很喜欢匿名留言,以至于没办法匿名留言的地方,我哪怕是码了一大段文字,到最后一步发现必须留下邮箱的时候,就兴致全无——如果可以,即时聊天甚至是面对面聊天比起那个“必填”的邮箱,都要行之有效很多。当然,这也仅仅是我的个人习惯罢了。比如,我的博客就有一个署名为Sean的匿名留言,有的时候他会洋洋洒洒地评论一段后,用最简短的S.表示自己,颇有一种信息贩子神龙不见尾的信息交易感。他的留言从来不会让我失望,总是会在一个我未曾想过的角度讨论话题,跟佐罗最后挥剑刻下的Z有异曲同工之妙。


博客今年是第三年,透过博客认识的朋友,最后到添加微信好友的人数只有2个(QQ还有1个)。知道我博客的朋友也并不多,偶尔也会有朋友因为看到我的某一篇文章突然和我讨论起来,这一切都变成了一种随缘机制。之前,和一位博友留下了一个未完待续的话题——为什么会有大大小小的博客联盟,这些模式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

如今把这个话题重新开聊,其实可以先回过头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博客不允许匿名评论?

一方面,是大家都会说的,是为了避免垃圾评论。(至少我开发匿名评论这么久,极少遇到垃圾评论,大概也是因为SEO狂热分子觉得我这里没有价值了)

另一方面,是或许是因为备案关系,避免触碰敏感信息,留言“署名化”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规避;

其次,SEO仍然是很多博客创建之处,甚至是生存的关键。所以为了对等规则,自己到处带着名字、头像、邮箱、网址的方式留言,自然在自己的平台也欢迎他人采取同等的行为。

这种模式里还有我不太能理解的,就是博客留言甚至需要“注册”的。将博客论坛化不失为一种“出路”,所以往往这一类的类论坛的博客最终都会发展成“博客联盟”——自己作为博客主,订阅他人的RSS形成信息流,当基数足够,就会开放“申请通道”,从而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博客联盟”。(这一点就解释了博客联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社交抱团”是很多社交模式里很容易发生的事情——比如你新加入一个社群,社群里已有的“元老”自然会拥有一种“高姿态”来对待“新人”,特别是当你拥有超脱团体的认知和能力的行为时,他们唯一能过“超越”你的方法只有“资历”这个维度。所以“社交抱团”本质上是在维护一种“身份特殊感”。当社交抱团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社交联盟”,它的程度更高,并带有强烈的排他性,这个时候除了要维护“身份特殊感”还要维护“身份特权”,涉及特权的行为,自然就拥有了掌握他人“生杀大权”的权力——管理他人的言行、规范他人的行为、公开抵制、集体排挤等等。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获得他人的支持或是融入某一种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法则,当个人融入群体就有了身份上的认同感;但群体又以什么方式存在呢?自然就是对另一个他者的控制,或者是对另一个群体的敌对,从而获得更强烈的存在感。


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规则。

“被个人认同的个人”和“被群体认同的个人”,哪一个的认同感更强烈呢?按道理来说,人如果如此追求群体,当然会更在乎群体对个人的认同感。同样,个人比起群体,更容易被否定,往往会有人因为否定一个人从而否定个人支持的个人或是群体。然而,群体的认定是“广谱的”,因为大家都需要在一个平均水平,才能做到公平,如果在群体中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自然就会导致群体分化,从而形成更小的社交抱团——参考职场;但个人对个人的认同,却没有深度上的限制的,比如我对SEO狂魔的认同度为0,但是对于一些有趣的匿名留言反而更有兴趣。群体追求的是广度,广度越宽,认同感越全面,群体感越明显;而个人追求的是深度,深度越深,认同感越“特别”,从而追求个体上间的有效社交。

于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而分出了两类人,群体性和个体性,这两者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只是看价值观取舍。而当群体性的基数足够多时,“联盟”需求市场就会形成,从这个角度,也就解答了“博客联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二。


以上所有的游戏规则,是因为建立在“我们彼此知道你是谁”而形成的,因为有这个规则束缚,我们之间的交流才必须要“见面三分情”——如果我们把匿名规则加进去,游戏规则自然就被破坏了——因为当匿名冲突群体时,群体没有攻击目标;但匿名攻击个人时,无法代表群体对个人造成伤害;匿名无法形成联盟;匿名也无法推测它所需要的认同感属于何种。

这便是匿名评论的游戏规则——对社交抱团从根基上的摧毁。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