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莫比乌斯

AI巴别塔与信息焦虑 II

作者 ONO

借助AI,人类能够创造出更多超越认知的作品?还是因为其便利性可以制造越来越多不经审查的“垃圾”?

这并不是一个短期只能可以看到结果的事情,AI时代才刚刚开始,而人类是否会被取代,目前我们还停留在“凡人类制造的,人类只需要保留最后拔掉插头的权力即可”,就是对人工智能最后一层自信。

前些日子,我在Instagram刷到诸如此类的广告:全程翻译外国语大学教授的课堂内容,或是将一篇长达10万字的论文导入AI由他精简其内容,或是将一个长达1小时的演讲导入AI由他总结出只需要5分钟就能看懂的文字版——当然,5分钟的阅读时间,对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言还是太长。所以人们在标注“全文阅读时间”的同时,都倾向于在文章的最开始,整理出3行字就能“理解全文”的重要内容。

那为什么还要创作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是一大段的文字——是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变成3行字,以便满足所谓的“适读性”?

——Previously on AI巴别塔与信息焦虑

我认识一个“创作者”,他至今对ChatGPT都充满了“恐惧”。恐惧的底层是对“未知”没有掌控感,那到底AI的“未知”在哪里——如果你是一个常用AI辅助工作的人,就会很快发现它的局限性——它很难做到真正溯源。所以真的要严谨地完成论据-结论的工作,仍然需要人类作为审查机制。

如果要用“我知道更多知识”作为一个评判标准,那人类在AI面前几乎就是沙漠里的一粒沙——我们假设一个人可以活到80岁,从10岁开始阅读书籍,每年平均阅读50本书,那么这个人类这一生也只能读完3500本书。现阶段,人类已经创作的书籍粗略估计早已经超过上亿本。3500之于100000000,已经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在书籍之外,互联网的兴起让这个数值变得更多,出现了奇点式的增长。更何况很多人一年也读不了50本书……活不活得到80岁再说,毕竟65岁才能退休呢。

再说全科知识,人类更难做到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深入学习。因此两点,人类在AI面前一败涂地。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得换一个思路去理解AI,如果它是一个超级存储器,可以记录全科百科,甚至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上亿本书籍。那我们或许可以用它做一件事:把这一亿本书每一本都提炼出300字的观点或中心思想,按照人类平均每分钟阅读200字的能力,不吃不喝不睡觉地读完这一亿本书的摘要,也需要285.7年的时间。

当然,这些数值并不是“确信值”,但这个极限值确实存在,现代社会我们能接受的信息远超过这个“极限压力”的数值。


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处于某种可以被感知的“焦虑”之中,但这种焦虑区别于死亡焦虑的目的性,它几乎找不到原因。这两天我也在朋友圈总结过:

今年整整5个月,我都处于一种“慢性焦虑”之中,所谓慢性焦虑就是不实质影响生活,但又能够明显感知。和之前死亡焦虑不同,我都不知道它源头在哪儿。

精准的分割线就是从香港看完苏打绿的演唱会之后(因为从朋友圈发布质量看出来的),在香港观察城市和人的时候,脑子调取了《制造宠物》这本书,然后牵扯出了我高中时上课无聊看各种故事解构的“课外书”,再到帮北影的毕业生写关于“城市构建与毁灭”的毕业论文。我发现我有很多零散的信息开始大量地出现在脑子里,不同跨度的事件被一瞬间callback。然后那个时候脑子“乱”了。

我为了对抗这种慢性焦虑,继续找书看、把思绪绕在主轴上的坚持写作也没有停、健身、体检报告也OK、狗造成的催产素也仅仅影响情绪。于是看-输出-看-输出就成了吗啡一样,麻木接受的信息越来越杂,其中掺杂着大量AI杜撰的垃圾文,又得花大量时间溯源,为了突破信息茧房“什么都看看”,输入的东西越来越多,不想错过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于是,信息焦虑的构成要件全都齐了。


信息大量出现,甚至有越来越多不经验证和溯源的信息出现;

信息间的联系因为信息茧房出现非关联性,从物理上被作了切断。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抖音更像是一个“佛教用品”,它的每一个信息都是独立的,短暂而丰富,因为一条信息开始需要思考“为什么”的时候,下一条信息出现,切断了上一条信息可能带来的“执念”——它确实像是一种“放下执念”的训练工具。

我虽然很厌烦APP的提醒功能,但有些软件我会打开提醒,例如微信、RSS订阅软件、博客评论提醒功能。我已经尽量地做到了“免打扰”,但是每次打开APP,都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未读红点。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强迫症需要去确认这些红点,后来才意识到,这种强迫性行为,是因为“不想错过信息”导致的。

我细数了一下,可以作为信息来源的社交软件、信息订阅软件竟然有13个,他们分成被动提醒和主动索取两种,但无论哪种,我就得在这个电子产品上花费更多时间。信息来源越多,就意味着我的注意力会被分散得更多。虽然我对信息并不上瘾,但当信息过载积压时,我会觉得我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被错过”的信息。

于是,这四个点共同构成了信息焦虑的关键原因——信息过载、信息茧房、不愿意错过信息和精力被过度分散。一旦出现信息焦虑,就会疯狂地寻找更多的信息以满足焦虑感,但事实上这个时候接收信息会因为杂乱而变得更加无序。过量获取的信息因为混乱无序而在内部形成“熵增”情形,只会导致越来越多原本有序的信息也跟着错乱,直到引发全面的精神焦虑。


当人们面对信息焦虑时,能想到的,无非是切断信息源,冷静一段时间;或是继续找寻下一个更加“优质”的信息源——这两者都是滞后性的商业模式;前者是提供替代焦虑的各种认知倾向,例如利用化学药剂的倾向,为焦虑者提供更多的酒精、药品或叶子;也可以利用能量平衡的方式,为输入焦虑的人提供能量输出的平衡——比如参加可以评判别人甚至是释放负面情绪的活动;后者,也是现在很多人在利用AI做的工作,例如将一本书、一部电影通过AI变成“捷径”,让人花最少的时间去对抗必须亲自读完书或看完电影的时间。

很显然,这两个方向并不能根治信息焦虑,反而会制造更多的求知缺口,让自己变得更加麻木。

当知识占满了整个认知空间时,对外对己的感应被切断时,一个人距离抑郁也不会太远了,这个话题下一期再聊。

onojyun

✇吕立青的博客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作者 吕立青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对我来说,我在很久之前就一直在探索知识管理、任务管理,这方面是我一直以来非常热衷的兴趣点。本文是我第一次系统性地介绍双向链接是什么,会先为你讲述 Roam 的 3 个故事,然后专注于解释 Roam Research最核心的 1 个功能:双向链接(当然,Roam 还有很多其他好玩的地方)。最后,我会介绍自己的 2 个应用场景,以及什么是 Tools for Thought 和为什么你需要一款思维工具?

一、Roam 的 3 个故事,源自上都计划

故事 1:@Ted Nelson 失落的超文本 —— 上都计划(Project Xanadu)

第一个故事其实是 Ted Nelson(泰德·尼尔森)的故事,上都计划(Project Xanadu)。1963 年,信息技术先驱、《Computer Lib / Dream Machines》作者 Ted Nelson 发明了「超文本」(hypertext)这一概念。但是,此时的超文本跟我们现在所讲的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大相径庭。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在 Ted Nelson 构想的超文本系统中,我们访问的所有的网页或者叫文本,都应该是相互链接的。Xanadu(上都)是一个拥有很富文学意涵的字,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他的自传里提到 Shan-Du,指的是忽必烈汗元帝国的夏季之都。1965 年,Ted Nelson 将他发起的超文字构想,依照柯立芝的诗命名为「仙那度计划」(Project Xanadu),因为他认为仙那度是「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神奇地方」

但它最终跟我们现在听到的超文本系统是非常不一样的。1991 年,Tim Berners-Lee(蒂姆·伯纳斯-李)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工作时,提出了一套新的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Th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即 HTTP),并且定义了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即 HTML),然后才有了 HTTP 1/2 的实现。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在 HTTP 这套系统里面,其实每一个事物都是有对应的一个统一资源标识符(URL)。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次通过链接点进去,从 A 网页到达 B 网页,那我们又怎么从 B 回到 A 呢?

在 1991 年之后,基于 HTTP 协议的整个网络我们称之为它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 WWW),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了,Tim Berners-Lee 也因此被称之为万维网之父。并且,在万维网上诞生了 Google、Amazon、Meta 等一系列大型互联网公司,使其易于连接和交易。

但是,Tim Berners-Lee 在一系列的连锁事件中,他也开始指责这些公司用广告的名义破坏了网络,凭借平台积累了过多的权力,因此创办了「Inrupt」公司和 Solid 项目,试图通过建立一个让用户控制自己数据的平台来「重塑互联网」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而对于 84 岁的 Ted Nelson 来说,「上都计划」是他一直以来的初心,他的个人梦想,直到 2014 年发布了第一个试用版本。「上都计划」的试用版本可以通过这个网页链接 https://xanadu.com 进入,你将看到一篇宇宙学的文章。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网页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不同颜色的划分,重点来说中间的这篇文章,其实它是引用了很多其他文章里面的内容。所以,在 Ted Nelson 最开始的愿景中,就期望通过双向链接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把引用不同文章里的高亮能够互相引用起来。

不同颜色的高亮其实就表达了一种引用关系。当然「上都计划」除了这个引用关系的描述以外,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构想,比如说版本管理或者增量出版等等,文本就不多作具体介绍了。

从 1963 年到 2014 年,「上都计划」才发布了它的第一个版本对吧?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它竟然也是发布在万维网上的一个 URL 链接,也就是说连 Ted Nelson 的最初版本都还是不得已借助于 HTTP 协议来传播,基于万维网去实现它的第一个发布版本。

故事 2:@Conor 与 Roam Research 双向链接笔记/思考工具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第二个故事就要讲到 Conor,也就是 Roam Research 的创始人,他在 2019 年的时候推出了 Roam Research,掀起了双向链接笔记工具的浪潮。但其实在 Roam 的官网上,一直将 Roam Research 称之为一个「网状思维工具」。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首先,Roam 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前文提到的「上都计划」,不同页面之间可以相互链接,与此同时也有社区的设计师 Azlen 在 Roam Research 里面实现了 Block 块与块之间能够互相链接的可视化,不同的页面之间会有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通过高亮的方式链接起来。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Azlen Roam Style: “parallel pages, visibly connected”

那在 2019 年推出 Roam 之后,2020 年双链笔记最火热的同时,特别是资本也是非常狂热的,Roam Research A 轮融资 900 万美元,估值两亿多美元,最新的这个报道,显示的总计融资应该是 1240 万美元。

虽然体量很小,但是 Roam Research 却受到了资本的狂热的追捧,有十几家公司及个人参与了 Roam 的 A 轮融资,包括 Stripe 联合创始人 Patrick 和 John Collison、True Ventures 和 Lux Capital 等非常知名的一些资本。

当然,除了狂热的资本以外,Roam 也拥有一个非常狂热的社区,我们通常来说都称之它为 #roamcult 类似宗教的一个概念。这里有一个蛋糕,就是用户自行制作的 Roam Research 界面的蛋糕。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然后与此同时,甚至还有人把 Roam Research 的 LOGO𐃏 符号纹到了身上或者腿上,我至少在推特上见过 5 个这样的狂热份子。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故事 3:@JimmyLv 与 RoamCN 社区,“探索未来工作”

第三个故事是我自己的一个故事,我其实是在 2019 年初次知道双向链接,遇见 Roam Research,然后在 2020 年跟另外两个区块链领域的小伙伴(Jessie、Victor)共同创立了 RoamCN 中文社区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前文提到我自己的兴趣点,关注知识管理已经很长时间了,而 Roam Research 提供的双向链接刚好解答了我探索已久的困惑。与此同时,在中文社区,特别是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也在寻找很多的一些同路者,大家一起来学习探讨新的工具,一个极具突破性的工具。所以,我就不断地在使用这款工具来管理我的日常,不管是做项目或者是写文章、做视频等等。

「逍遥漫游,即时创作」是我最近在合桃派的一次直播,也是我使用 Roam Research 两年多的经验总结,分享的内容会比较详细啦,也可以推荐大家去看看。另外在 B 站上面,我有做过六十多个视频,也是一个不断输出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特别好玩的是,在 2020 年我也因为对 Roam Research 的探索和学习,积累了一些工作机会。包括当时我去阿里,跟面试官聊的时候也聊到了 Roam Research,而在 2022 年 2 月 22 号,我加入了一家纯远程办公的公司(Parabol.co),开启了新的「完全在家办公」的工作方式。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Parabol.co - Build the Future of Work

所以说,Roam Research 这样一款新工具不光是承接了我自己的一个兴趣,也让我有了一个“探索未来工作”的机会。其实我也是非常感激这些机会,特别是我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玩有趣的人,特别是像字节跳动、小米、微软、阿里巴巴的高层(我平常不可能接触到的那种)都注意到了双向链接,并且推进了相关产品的研发。

这三个故事分享完,我们可以对双向链接有了一个基本脉络,双向链接这个概念它并不新颖,其实在 1963 年就由 Ted Nelson 发布了「超文本」(hypertext)一词,此时超文本的原本概念就已经包含了相互链接。而直到 2022 年 Roam Research 推出之后,双向链接的概念才被普通人接触到,包括印象笔记等等这样的很多知识管理工具都开始跟进设计。

二、Roam 的 1 个核心:[[双向链接]]

接下来我会介绍在 Roam Research 里面,双向链接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以及我为什么会对双向链接以及社区为什么会对双向链接如此的热衷。

0. 思想即技术 Thought as a Technology

首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就是「思想即技术」。在我们没有这个高速摄像机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去描述一个子弹穿过某些物体的呢?其实我们是没有任何手段去描述它或者说去观察这个过程的。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在高速摄影机出现之后,我们就相当于有了一种新的认知元素。Michael Nielsen 物理学家在 Thought as a Technology 这篇文章提到 Tools for Thought 就是思维层面的工具,当我们拥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元素,就可以在更低维度或者说在不同的维度去观察,那些以前我们觉得非常习以为常的一些元素,或者是概念、事物。

就像唐·诺曼提到,人们其实高估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大脑如果没有像双向链接这样的思维工具作为外部的辅助,我们的思考、推理其实都是会受到限制的。那如果我们有了这样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外界辅助工具,我相信大家的这种思考或者是推理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唐·诺曼,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设计心理学》的作者,苹果的前用户体验架构师,在他的《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 让我们变聪明的事情: 在机器时代捍卫人类属性》一书中提到:「人们高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有外部帮助,记忆、思维和推理都会受到限制…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设计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设备。」

1. 页引用 [[]],“时空隧道”

Roam Research 的第一个概念就是页引用,大家接触双向链接之后最常见的双中括号的符号就是页引用。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如图所示,首先我们在 [[October 12th, 2019]] 页面上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双括号的方式直接新建一个页面 [[Grant Proposal v3]],然后从这个页面上就可以直接跳转过去。而在 [[Grant Proposal v3]] 页面下方会显示对应的一个反向链接,所谓的双向链接就是包括正向链接和反向链接。

如果说大家对这个概念不是特别了解,我就抽象了一个相对来说更熟悉的一个概念,叫「时空隧道」。比如说你可以从今天穿越到 50 年之后或者是 3 年之前(时间),或者从今天穿越到一个对应的页面,你还可以在不同的页面当中进行穿梭(空间)

文字解释起来非常苍白,我在下方准备了一个视频,从任意的地方打开一个传送门,就可以直接穿越过去,这在一些解密游戏里面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上方的锯齿机关就要压到你,进入传送门就直接从这一端穿越到了另外一端,恭喜通关。

这个就很像奇异博士的超能力,能够直接打开一个时空门或者叫哆啦 A 梦的任意门,你就可以随意地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一个穿梭。

好,这是第一个双向链接的一个解释,特别是在 Roam Research 里双向链接的用途之一。当然页引用还有其他用途,我会在第三部分,也就是我自己的两个使用场景上给大家具体去解释。

2. 块引用 (()),“蜘蛛丝”

下一个双向链接的应用场景就是块引用。比如说我们在一个页面上有很多很多的节点或者叫段落,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会期望把另外一个页面上的某一个段落直接摘录过来。

那就可以通过两个圆括号 (()) 直接把对应的段落 “拉”过来,比如说我用圆括号搜索刚刚写的「页引用」内容,你会发现它可以搜索到之前我写过的所有内容,然后直接把它拉过来。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相应的,在块级别右上角有一个 reference 的数字,如果点一下就会发现又回到了刚刚讲页引用的出处,建立了块级别的「时空隧道」,也就是段落级别或者叫 Block 块级别的一个双向链接。

块级别的双向链接,我更期望说用“蜘蛛丝”的具体概念来给大家映射一下,或者叫类比一下。比如说我们想要拿到一个东西,我们并不需要直接跑到那个页面上去,而是直接通过圆括号 (()) 的方式直接就把它拉过来了,就像蜘蛛侠弹出蜘蛛丝,然后就把这个内容来拉过来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3. 动态块 {{}},“乐高马达”

下一个在 Roam Research 里面的概念是「动态块」,比如说我在视频中最开始的时候有提到过一个计时器,{{[[POMO]]: 25}} 就是通过花括号 {{}} 的方式直接创建出来的。

我可以把「动态块」类比成「乐高马达」,乐高这家公司确实X炸天,乐高机械组 1:1 比例完整还原全球时速最快的量产超跑——BUGATTI CHIRON。布加迪首席试车员更将这辆独一无二的超跑开上了跑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机械传动的无限可能,完成了“让积木跑起来”的惊艳挑战。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那么这辆车里面是用到了真正的「乐高马达」,因为乐高其实会有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可能都是静态的,但其实是有一些动态的模块可以作为马达来使用的,从而你可以创作出更多的好玩的东西。

那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我可以通过花括号加上一个 video 的特殊标识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dlCQmzUAM }},然后再输入视频的链接,这个 block 就会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可以显示 YouTube 视频的「动态块」,从而还可以播放视频,插入时间戳记录笔记,进行功能上的交互。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为什么说 Roam Research 是一款思维工具,而非笔记工具?

所以说,Roam Research 被称之为一款思维工具,而不仅仅只是一款笔记工具的原因就在于基于 Block 的可编程性。首先就是前文提到的每一个 block 每一个段落都可以单独去拖动和处理,并且它可以单独显示,单独执行,可以被引用,可以被拉取。

万物皆可 Block 这个概念在使用 Roam Research 之前也有很多工具,包括 Notion、Microsoft Loop 等等,不得不说 Loop 的宣传片确实是让我垂涎欲滴等了好久,确实做得非常非常漂亮,也是我 2022 年最期待的一个产品之一。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每一个元素都是可以单独拖拽、编辑和显示,并且具有很强的可交互性,你就可以像搭建乐高一样去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操作系统,可以实现看板、 Table 等等各种各样的子系统,让它们去帮助你去做任务管理、知识管理等工作。

而 Roam Research 在使用体验上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让我们写作跟“写代码”一样 [[]](()){{}}我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中括号 [[]] 去跳转到之前记录下的一些笔记页面或者叫卡片标题;我们可以通过圆括号 (()) 来搜索之前包含关键词的一些段落内容;最后,我们还可以用花括号 {{}} 来实现一些特殊用途的动态元素,比如说前文提到的番茄钟,就会变成了一个时间的按钮,我可以点击它,然后进行一个倒计时。

三、我的 2 个应用场景:输入/输出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种思维的辅助工具,比如说像高速摄像机一样,当我们拥有了双向链接这样一个思考工具,或者叫新的认知元素,就能辅助我们在思维上有所提升,辅助你去思考,辅助你去推理。

「时空隧道」我们可以从今天跳到明天,跳到 50 年之后,也可以用它来串联起不同概念之间的一个联系。比如说我在准备这一次分享内容的时候,其实是有关联到到之前的一些页面的,比如说「探索未来工作」这个页面,跟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串联起来的。这样产生的一个局部的知识图谱,就是双向链接的一个可视化效果。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而当我们使用块引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不同页面的段落快速地组装起来,像搭乐高一样把积木块搭起来,那就可以用到「蜘蛛丝」去快速拉取自己想要调取的内容。

另外还可以通过「乐高马达」来实现知识的编程,Roam Research 内的 Block 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可能能够像乐高里面的马达一样“转动”起来。

所以,拥有了这样一款思维工具,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使用它呢?接下来就进入到我的下一个话题,就是我是怎么去使用 Roam Research,怎么样在具体的场景中去使用它。

通过最简单的输入、输出模型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输入,我是怎么读书记笔记的,第二个则是怎么样高效地去产出,用自己的卡片盒快速地产出我要分享的内容、我要写的文章等等

1. 逍遥输入 - 读书、记笔记

所以,第一部分我会来讲读书记笔记的过程。可能之前大家都已经听说过卡片盒笔记法,甚至还有本书叫《卡片笔记写作法》,书中有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不写,就无法思考」。那我们可以以读这本书为例,来简单讲解一下阅读+记笔记的过程。

点击跳转时间戳 18:58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S4y1Y749?t=1138

(这一段的文字描述同样过于苍白,还是推荐大家去看我在视频中的演示,我尽力了,🤣)

首先,我会新建一个单独的 Graph 来存放要读的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其中一本。那么在读书的时候,双向链接可以怎么样帮助到我们呢?比如说我们在读第一章的时候遇到一些概念,以「心流」概念为例,我就可以给[[心流]]加上中括号,也就是双向链接。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此时我再点进[[心流]]这个页面,我就可以点开 Unlinked References 看到跟「心流」相关的内容,也就是在这本书里面的其他章节也提到了心流这个概念。所以说,每当我遇到了一些新的概念,我就会把新的概念加上中括号,从而就可以探索性地去发现这本书里面有哪些跟这个内容相关的。

如果将这个过程总结一下的话,区别于以前「线性地」根据章节去读这本书的过程,相反,我们其实是在跟作者进行一个交流,然后在交流的时候,还原作者脑海中原来的「网状结构」。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曾经说过,他是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的:

「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每当作者写成一本书,写成一篇文章,其实是将自己在大脑中原本互相链接的网状结构,必须只能「局限性地」通过文字这种的线性方式进行展开。

所以,当我们在 Roam Research 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就更像是在与作者跨时空交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向作者提问。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而我在提问交流的同时,我会使用 roam/comments 功能记录下自己的「闪念笔记」。这些笔记一方面会自动记录到某一天的 Daily Note,从而我可以通过「时间隧道」穿越到当时我读这本书的那一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空间隧道」穿越到我当时读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当时我的想法灵感是什么。

当我通过双向链接回到到原文对应段落的位置时,我又可以重新去查看它的上下文。划重点,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在于「上下文」当我根据自己的笔记无法得知当时我在阅读的是哪部分的时候,我可以通过双向链接的反向链接直接回到当时读书的这个出处,从而我能够去得知当时在书中原有的意思是什么。

这基本上就是跟一个作者一本书里面交流的过程。其实我还有个想法,期望以一个主题阅读的方式去同时读多本书的,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称之为「检视阅读」。如果说,我把多本书同时导入到 Roam Research 里面,比如说把认知科学的一些书全部放到一块儿呢?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我最近在读斯坦诺维奇教授的系列著作《机器人叛乱》、《超越智商》、《决策与理性》、《理商》;平克教授的《风格感觉》;特纳教授的《古典风格》;艾利克森教授的《刻意练习》及弗林教授的《智力是什么》、道伊奇教授的《重塑大脑,重塑人生》、约翰逊的《日常生活的神经科学》、科斯林教授的《上脑下脑》等书,阳志平老师集结的《追时间的人》、《认知尺度》和所著的《人生模式》等书。

其实在心理学、认知科学这些领域里面有很多类似概念的书,并且在学术上还会相互引用。如果说我们把多个作者多本著作全部导入到 Roam Research 里面,是不是就像把这些作者全部都拉了一个群,围着一个圆桌,让他们自由地根据一些关键词概念进行讨论。

哇,这就相当于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人物们以一种双向链接的形式,从而形成一个「跨时空」的交流。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2. 高效产出 - 卡片盒、块引用

接下来我再讲第二个部分就是高效产出。当我们在读书、记笔记之后,我更希望的是能够高效产出。我在记完笔记卡片之后,会将卡片放入卡片盒,通常来说我会将卡片盒一直显示在侧边栏,里面存放了非常非常多的卡片内容。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卡片笔记我会通过一个 #关键词+{{[[embed]]: [[卡片标题]]}} 的方式组织起来,最最重要的是右边的引用符号,显示的数字代表着我有几个地方关联起了这张卡片,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卡片就是相互链接的,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那么,当我需要产出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我就可以利用「块引用」,非常方便地去创建草稿,再基于草稿内容,我就能非常方便地去修改最终的产出。

点击跳转时间戳 25:5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S4y1Y749?t=1550

(同样,这一段的文字描述同样过于苍白,还是推荐大家去看我在视频中的演示,我尽力了,🤣)

比如说我要做一个分享,就会在卡片盒里面去寻找相关的卡片,可以通过 Alt + 鼠标直接把卡片内容从侧边栏的卡片盒拖入当前的项目页面。借助于卡片盒,可以非常快速地生成我想分享的一些内容,然后再对内容进行一个改写。这样产出文章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且符合「快写慢改」的认知写作模式。

比如说我在 B 站做视频,也会采用这样的过程来快速产出这个大纲,再把它通过录屏的方式讲解出来,而产出的视频又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自动生成文稿,再对其进行润色就能产生一篇高质量文章。

另外,在我平常做项目的时候,其实也会使用类似的非线性方式。比如说我最近新上手公司的技术栈,我之前是没有用过 GraphQL 和 Relay 相关的一些技术。那么,首先我需要理解问题,再去确定它的验收条件,在一个非线性的模式下去边学边做 Learning by Doing。在这个例子中,首先我去学习什么是 Suspense,什么是 Entrypoint 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棒的文章,又会边读边做笔记,从而就是这样磕磕碰碰「非线性」地去完成开发需求。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总结一个框架叫做「人、事、果」,因为在整个开发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我会提到一些人或者一些事,比如说我会在很多提到同事 @Matt,而我每次只需要进入到 [[@Matt]] 这个页面,Roam 就会自动汇总我总共跟他有哪些联系,比如说我哪天跟他有 1:1 会议,或者是我需要有什么东西想要寻求他的帮助,就可以批量地一次性解决。

其实,「人、事、果」就是可以把人、事情和结果全部都链接起来,就很像一些在线协同工具,像飞书、钉钉、Microsoft Teams 都在尝试将组织、文档和目标链接起来,但可能都没有做到真正的双向链接。这样的话,公司在评估项目结果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参与进来了,然后有哪些事情(“一事一文档”)被完成了,并且这这些事情所对应的人和目标其实也是非常清晰的。

所以,双向链接在这样的使用场景下,是能够帮助我们去了解关于某个项目、某个人或者某个目标更多的上下文,并且只有链接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上下文。

最重要的是,积累模板:e.g. 九宫格

另外就是做决策,我们讲高效产出或者叫输出,「输出」并不一定是写文章或者是做视频,其实更大的作用是帮助你去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平常会积累一些模板,每当我需要做一个决定,第一件事情应该去扩充自己的可选项。面对选择,其实不只有 A 或者 B 这两个选项,而是有更多可能的选项。比如说当我思考直播分享要不要开摄像头,原本的答案可能只有「开」和「不开」这两个选项,但其实我还可以思考一下,摄像头是不是买好一点?或者我可以开美颜?甚至是换上正式一点的衣服?

当我思考了更多的可能性,最终的决定可能是「换上正式的衣服,再开一个美颜」。这样的话,是不是比我们最开始选择「开与不开」的某一个选项会更加好一点的?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最重要的是,Roam Research 是一个思考工具,而思考需要模型或者模板的辅助。我们在整个产出过程当中应该多去积累自己的一些知识晶体,也就是知识的沉淀,并且在实际中去不断运用它,迭代它。

我在 roam/templates 和 roam/js/smartblocks 里面积累了很多的自动化模板,比如说写文章、晨间日记、每日计划、Weekly Review 或者是深度工作的时候,都可以有一些模板。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算法」( Algorithms of Thought),也是一种思考的自动化。

这些积累的模板是我的一个外置辅助,也就是刚刚提到的思考工具,就像高速摄像机一样,能够辅助我去做更好的内容产出,或者说加速我做事的过程。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再举一个例子叫九宫格。通常来说我会用九宫格的方式去思考要完成的项目,这次演讲的过程也是用九宫格快速地做出来的,「中心」就是我的主题:「做一场贼有意思的直播」,再通过南东北西这样的方式建立一个大纲式的「初心」,最后从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四个角这样的方式来补充细节,也就是「细心」

这样的思考框架,可以帮助我更快地去思考,并且考虑整个产出的全面性。九宫格是我觉得非常有用的思考方式之一,而只要日常不断积累和迭代思考的模板,就能通过模板加速你输入和输出的效率。

为什么是我?Believer of Tools for Thought

在前文的九宫格规划截图中,我就提到了我最希望的是认识更多的人,能够跟大家互相去学习和交流。因为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在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成长,在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人学习」。学习和知识管理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我在最开始的时候提到我为什么对学习方法和知识管理这件事情非常的热忱。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而 Roam Research 就是目前最好用的双向链接笔记工具,没有之一。我也是买了它 5 年的 Believer 版本,500 美元也就是一次性付费人民币 3000 多,但我所获得的成长价值已经远超于此。

另外,我也做了很多相关的视频,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 B 站上关注一波。如果大家对知识管理感兴趣,想要跟我交流,也可以加我的微信。另外我在少数派上也有很多文章都是讲 Roam Research 以及思考工具和知识管理相关的,大家也可以去查看一下。

彩蛋:如果,浏览器能够直接内置双链笔记呢?

我在探索双向链接的过程中,一直在纳闷为什么浏览器就没有动力去实现网页之间的双向链接呢?直到我看到了 Beam,我在B 站视频中介绍了这个内置双链笔记的新型浏览器,有一个非常顺畅的交互体验在于,按住 Alt 可以直接对网页内容进行摘录,并且可以选择摘录到某一个页面。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但是,我在视频中也吐槽了为什么 Beam 浏览器没有做到极致,是因为当我们回到「被摘录的网页」时,Beam 在右侧并没有任何地方去显示我在针对这个网页所做的笔记。它虽然建立了摘录笔记的快捷方式,但遗憾的是也未能做到反向的链接,而这其实是实现了至少在我个人层面,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功能。

如果现阶段有浏览器能够实现任意网页和任意笔记之间的双向链接,我愿称之为“Dream Browser”!目前来看,Microsoft Edge 的集锦功能最有希望,毕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如果能够实现「个人」的笔记跟「互联网」的网页之间的互相链接,那么也就回到了我最初所讲的「上都计划」,Ted Nelson 的最终愿景可能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这绝对是非常非常牛逼的一件事情,也是 Ted Nelson 在 1963 年最初的构想里面,就思考过和想要做的「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神奇地方」。

只是,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

参考资料

[@少楠 - 🗄 个人知识管理指南 flomo 101](https://help.flomoapp.com/thinking/pkm.html)

✇吕立青的博客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作者 吕立青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作为一个效率工具爱好者,也是一个效率产品的从业者,天然地就会去把玩各种各样的 App 或者是软件。我还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有打开 Firefox 的扩展商店,玩各种各样的插件,甚至连玩插件都能够玩上一个通宵,当然这是非常不健康的。

而到了工作以后,我还是会定期下载手机上的 App 来玩,很多时候都会去应用商店里面试用各种各样新鲜的 App,经常会找限免或者是“最美应用”这样的平台去发现新的效率工具,后来越来越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效率成瘾」或者是叫 Productivity Porn(效率色情),于是开始自己寻找药方。

药方 1:玩具属性 vs 工具属性

效率色情(aka 生产力色情)这个词最早出现于《生活黑客》这本书,书中写到 Porn 这样一个词,其实是「对某件事情上瘾」的一种描述,不只是说对色情内容上瘾,而是你对其他的内容像是生产力工具,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方法的无止限追求,都可以称之为 Porn。

比如说武侠或者是枪战动作片,其实也是一种 Pron,就像我们去电影院看的商业片,其实最重要的卖点就是那些在赛道上的追逐戏或者是动作类的打斗戏,让我们自己产生一种代入感,就像自己能够拥有主角那样的能力。

那么类比来说,当我们使用效率工具的时候,就很可能认为当自己掌握某项工具的时候,会像其他使用该工具的人那样厉害。但现实往往会打你的脸,哪怕你用上最贵的 GTD 工具 OmniFocus 或者是笔记软件 Roam Research,你可能依然只是在把它当成一个玩具,而不是真正把它作为一个工具。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效率工具01】OmniFocus 4.0 初印象

其实「工具」是一种执念,当你不断地去追求新的工具,追求新的方法论,一直在忙于磨刀,却一直没有去砍柴,就一直没法推进自己的项目

其实所有的效率工具都有两个属性,第一个是它的玩具属性,第二个是工具属性。那么我找到的第一个克服效率成瘾的办法,就是一定要区分当前自己是在「玩玩具」还是在「用工具」

当我们在「玩玩具」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段时间尽可能地去发现更多的应用,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少数派里面就有很多的文章会教大家如何去使用工具,或者就像大家看 VLOG 或者是测评类的视频时,其实你也是在一种玩的属性,因为这个时候你也会将自己代入进去,而这个时候其实你只需要享受玩具或者是看别人玩玩具的快乐就好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而当你在「用工具」的时候,你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把事情做完,真正的 Getting Things Done。

药方 2:Create Before Consume

我每天都会使用 RSS 或者是 Twitter 来刷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多时候我就会问自己:这些信息都只是我的消费品,那当我去消费这些信息的时候,我能得到什么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在我消费它之前,我自己能不能先输出内容呢?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Feedly 和 Twitter(with Twemex)

因为现在是 Web 2.0 时代,所有的平台都在鼓励创作者在他们的平台上创作,而平台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来引诱人们去消费它的信息,创造属于平台的商业价值,尽可能地赚取你的注意力

在这个流量经济时代,你会发现最典型的就是宠物、小孩以及性(打擦边球)这类信息在抖音或 TikTok 盛行。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注意力驱动的商业时代,《注意力商人》的工作模式就是收割观众的注意力,向观众投放广告

而观众不会永远被动,早晚都要反击。其实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要在你消费之前去创作,Create Before You Consume。我特别期待于 Web 3.0 的到来,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 Publish More,就像我在读文章的时候,我也会想:当我看了这篇文章准备消费下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对当前内容有没有什么评价呢?

其实我也就会直接在作者的文章下面进行评论,比如说我的知识管理工具 - 少数派这篇文章提到了作者的一个工作流,使用到 Cubox、Flomo 以及思源笔记。那我就在评论区做了一个总结: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那么就这样一段话,我会把它直接放到这篇文章的评论区,当然我也会把它保存下来,放到 Telegram,通过 telegroam(Telegram + Roam) 直接发送到 Roam Research 里面。

还有更多的时候是跟作者进行交流,作者发表文章就是想要获得读者的反馈,就像我在2021 —— 我的工作流定型过程 - 少数派另一篇文章下面也有所评论,作者总结了自己的一个工具流,那么当我读完之后,我也会直接告诉作者我从他的文章当中学到了什么: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这也是一个即时的输出。我将自己的笔记法称之为「春夏秋冬」笔记法,春天播种收集,夏天除草规整,秋天收获输出,冬天储藏归档,通常来说也会引起作者的更多讨论。

我们也可以从哲学角度来说,当你需要消费内容的时候,你也需要别人来创作;而当你创作内容的时候,也会期望其他人的注意力和互动。那么 Create Before You Consume 其实就是「己所欲,施于人」

药方 3:“重器轻用”,自由组合

“重器轻用”其实是张玉新老师(善用佳软)提出来的一点,我们已经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每一款工具都有它的独特的地方。我之前有在Roam Newsletter 漫游研究所周报 #2020W52这一期里面提到过:我们之所以用某一款工具,一定是因为它那 20% 特别吸引我们,那么此时我们就只需要用好它最重要的 20% 的功能即可。

就像在 Roam Research 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它的 block reference 块引用,比如说我可以通过 (()) 来找到任意可以引用的内容,然后还直接把我需要引用的内容快速地粘过来,然后打上我想要的标签。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就像 Tim Ferriss 提到,我们在 2022 这个新年之际,不要去做那么多的新年愿望,雄心勃勃地觉得自己新的一年会有新的改变。但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年是什么样,去年是什么样,有多大差别难道你自己还不清楚吗?所以说大家应该多做 Past Year Reviews(PYR)也就是过去一年的回顾,少做 New Year Resolutions 新年愿望。

所以说,再举个用好重器 20% 功能的例子,对于 DEVONthink 来说,我觉得它最重要的就是 Search 搜索功能。比如说我通过 Alfred 的 DEVONthink 插件快速输入「重器轻用」,然后我就可以搜到在 DEVONthink 里面所有关于「重器轻用」的信息。而这个搜索速度是极快的,并且在右侧边栏,你可以看到搜索结果有一个展现的区域,让你快速知道哪些地方有相关文字的一个出处。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DEVONthink 极致搜索体验

其实我就能找到之前所有提到该内容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的“快”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常把 DEVONthink 比作是一栋楼当中的地下室或者是楼阁,当我们需要找什么内容的时候,我们能够非常快速地去找。虽然说平常不会去楼阁里面翻东西,但只要它搜索起来很快,你就能够快速地去找到想要的内容。

就像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其实是在我看一篇文章的时候,快速记录下的跟文章有关的一些想法,而这些灵感会自动通过 Diigo 同步到 DEVONthink 里面。从而当我回顾时,我就可以通过 DEVONthink 重新打开这篇原文查看当时划线的位置。

当然,你也知道在 Diigo 里面也有大纲的功能,并且你可以直接把正在读的文章高亮,直接转化到 Diigo 的大纲编辑器里面。但为什么我不去用它呢?因为它虽然有,但是做得并不够极致。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而我通过 Diigo + DEVONthink + Roam Research 这样的工具可以自由地组合,我就可以用好每个软件最特色的 20% 的功能。而自由组合这一点其实就来自 UNIX 哲学

  • 每个程序只做一件事,做好它
  • 多个程序相互组合,共同完成复杂任务

总结一下,如果你想克服效率成瘾,不要去追求一个软件 All in One,而是用好每一个软件最有特色的 20%,然后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把各自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你要知道,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出,Create Before You Consume。

药方 4:流程化、标准化、自动化

我在前文提到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注意力意味着我们要专注,专注意味着我们直达目标。而到达目标之前的中间部分其实就要减少浪费。什么是效率?其实就是在减少浪费。而如何减少浪费,就是要尽可能把我们要做的事情自动化起来。

对于我们做事情来说,特别是效率工具来说,最好的状态是不要接触它,只有当你不用操作它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吸引注意力。

举一个 DEVONthink 的用例,比方说当我每次需要去切换视图显示在左边还是右边的时候,DEVONthink 默认的快捷键是 ⌘+5/6/7,显然不是很好按,而它默认的 ⌘+1/2/3 我却一般用不到它。所以我就可以通过 BetterTouchTool 映射 DEVONthink 的快捷键操作,比如按下 ⌘+ 1,我希望把它转换成 ⌘+5,以此类推。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首先,我们要去总结自己常用的一些操作,然后把自己的操作标准化出来,从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像 BetterTouchTool 这样的自动化工具来保存你的自动化流程。

在 DEVONthink 里面,最常用到的有两个自动化功能,一个是 Workspace。比如说,我总是需要打开我的“高亮视图”,回顾我所有的网页高亮,此时按下快捷键 ⌘ + Enter 就会跳转到下一个我收藏过的,但还没有阅读的内容。

我可以通过 Workspace 来保存这个自定义的“高亮视图”,在我平常用的时候并不会打开它,但每次我需要启动它的时候,我只需要在菜单栏选中“高亮视图”或按下快捷键,DEVONthink 就会完全变成另外一种形态。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另外一个 DEVONthink 的自动化功能是 Smart Rules,比方说我要 filter 所有重复的内容,或者是我可以自己新建很多自动化的规则,让它自动帮我去做一些原本手工需要做的事情,比如自动将网页转成 Markdown 格式。

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给大家介绍一下。Keysmith 这个软件很神奇,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工作流,并且你可以录制它,录制的时候可以模拟你所有的鼠标点击事件或者是快捷键操作。然后当你再次运行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可以帮你自动执行这些操作。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Keysmith 自动记录内容至 Telegroam

比方说我正在阅读文章内容,只需要按下快捷键,Keysmith 就会帮我自动打开 Telegram 然后把网页的 Markdown 链接粘贴到输入框内容。而这个时候我只需要再粘贴一遍我复制的内容,再写下我自己的留言发送过去就可以完成一个速记。

而 Telegram 所有的内容其实都会保存到我的 Roam Research 里面,所以这就是借助于工具来帮助我快速达到自己想达到的一些目的,特别是收集 Fleeting Note 的时候一定要是“唯快不破”,因为灵感往往“稍纵即逝”。

类似这样速记或者阅读的流程,我们都可以先把它流程化出来。通常来说,你可以用看板来标识每个阶段,比如说 Todo、Doing、Done。然后,你再去想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地方可以优化,从而减少每个流程之间的重复步骤,也就是我们要尽可能减少工具的不必要操作,提高效率其实就是减少浪费。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药方 5:建立“防崩溃”机制

克服效率成瘾的最后一点,你还需要一个“防崩溃”机制。对我来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机制就是 Daily Notes。它让我意识到,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而这崭新的一天能够帮助我重新开始。不管昨天做得有多烂,我今天面对的都是一张白纸,而这张白纸等待我去书写,写下新的内容。

我一天当中会先以 Objectives 也就是目标为核心来写下我所有的内容,另外还有一项是前文演示过的 Quick Capture。也就是说,我在手机端 Telegram 里面记录下的内容,会自动同步到 Daily Notes 的 Quick Capture 这一项。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我的 Daily Notes,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就像今天看到的 Twitter 内容,或者是我记录下的一些网页摘抄内容,或者是我在手机端的一些想法,或者是刚刚给大家演示的测试部分,都会自动放到我的 Daily Note 里面。而每一天都是这样一个崭新的开始,避免我的自我管理系统陷入混乱,从而容易崩溃。

另外一个机制是 P.A.R.A 中的 Archive,归档这个概念的意义其实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会把所有内容都归档到我的 DEVONthink 里面,我可以看到我所有的推文、所有的笔记,然后也可以看到我所有的网页高亮,还有我发布过的博客或者是 Newsletter 都会归档到我的 DEVONthink 里面。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博客内容自动归档至 DEVONthink

只有当你归档之后,一切才可以安心,也就是你可以防止自己陷入系统的混乱而崩溃。而“防崩溃”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也是意在帮我们创建一个对外的接口,只要接口不变,内部一定程度的混乱是可以接受的。

这里的类比其实很有趣,当我在 DEVONthink 里面搜索时,经常会搜到一些其他领域毫不相干的一些内容。比如说我会搜到“防崩溃”来自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架构里面的一个概念,但其实“防崩溃”这个概念最开始是我在读少数派的信息管理专栏里面看到的。当然,防崩溃层在软件架构里面其实也是非常典型的,我们可以把防崩溃层看作是客户模型的一个服务,它抽象了我们在一个范围内会如何去使用,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适配器,而这样一个适配器在包装之后就可以安全地裹住过往。

还有一个概念叫“安全网”,就像我们在高速路上会遇到旁边的滑坡,而这些滑坡上往往会通过铁丝网的方式固定住山坡的泥土,防止它崩溃下来。虽然这些“泥土”可能已经很散很乱,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有勇气重新开始,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防止山体滑坡的“安全网”

「效率成瘾」药方总结

好,那么我已经把整个一篇文章“讲”完啦(为什么是讲呢?因为还有 B 站长视频版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1. 第一个药方是玩具属性 vs 工具属性:我们要破除工具的执念。好的工具虽然会让我们有一种“代入感”,好像自己拥有了这样一个工具之后就会变得很厉害。但其实只有把它真正地当成工具用起来,才能够真正地推进项目,改变你的生活。玩的时候就好好玩,用的时候就要发挥工具的极致。
  2. 第二个药方是 Create Before You Consume:我们要尽可能在消费之前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更多地去发布,更早地去发布。那么创造其实是为了得到你自己更想消费的东西,也就是己所欲,先施于人。
  3. 第三个药方是重器轻用,自由组合:我们不要去想着在一款软件工具上 All in One,而是要用好每一款工具的最具特色的 20%,然后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让他们能够彼此配合起来。同时也呼应了第一点,我们也可以去尽可能使用更多的工具,满足自己的工具贪玩的心态。
  4. 第四个药方是流程化、标准化、自动化:当我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工具相互配合之后,我们要将它基于写作或者任务管理、目标管理等等的流程梳理出来,将它们标准化起来,形成 SOP。这样你才更有可能通过自动化工具将它们组合起来,每次做事情的时候就能够直达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推荐大家可以用看板的方式把它梳理出来,然后尽可能缩短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步骤。
  5. 最后一个药方则是建立防崩溃机制:我们通过 Daily Notes 的方式来让自己意识到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不用去担忧过往,过往都被安全地包裹了起来,让我们更加有勇气地出发。不管过去怎么样没关系,今天我们可以再次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彩蛋:One More Thing

这篇文章参加少数派的2021 年度征文,也是我为了打造令人满意的个人知识工作流所做的一次尝试,也就是「先录视频,再写文章」。

录制视频发布 B 站 之后,再通过视频的语音自动化识别的方式产生的文稿,配合我记录下来的关键点而自动导出为一篇文章。至此,文章基本的结构已经成型,我只需要去补充跟它有关的一些内容和插图,插图可以直接来自我视频的截图,从而非常快速地产出这篇文章。

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效率思维01】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效率成瘾」的?

那么我们下次再见,不要忘记三连 + 关注(少数派也要哦,年度征文要看数据的啦 👁),谢谢你!❤️

✇吕立青的博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作者 吕立青

零、Roam Research 101 系列的初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欢迎来到 Roam Research 宫殿,Roam 的门槛其实很低,但是天花板特别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Pantheon 罗马万神殿 “天使的设计”

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升级漫游研究所 Roam Newsletter(🆓 Substack 邮件订阅)的内容形式,想要更好地组织关于思维工具和知识创造的内容。

而且现在中文社区还没有一份完整的 Roam Research 系列教程,#roamcult 的社区氛围反而又难住了部分初学者。

0.1 Roam 的低门槛和高天花板

关于低门槛的内容,我想仿照 @少楠 的 Flomo 101 学院 做一个 101 系列,包括 Roam Research 入门干货和自我管理与知识创造的基本原则。

因为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工具,而是我们使用工具的思维方式。

突破天花板的事情,作为程序员的我一直都比较热衷,各种主题、插件玩得不亦乐乎,还有跟其他软件之间的互连互通,通过自动化相互联动。

当然,伴随 Roam 101 诞生与成长的,还有 RoamCN 微信群和 #roamcult 社区,我相信讨论能够激发出实际的知识创造的需求,以终为始,你能学到什么?我能得到什么?

0.2 自带方法论的工具才是好工具

我一直想写的都是带有普适性的文章,重点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背后的方法论和相关理论的最佳实践。甚至我有一个认识:自带方法论的工具才是好工具,就像我的 GTD 其实就是跟着 OmniFocus 学的,哪怕我最后并没有使用 OmniFocus。

虽然说一个厉害的人,有自己方法论的人用什么工具都可以,哪怕只是纸笔也能疯狂输出,但问题在于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

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给普通人赋能,就像自动驾驶等技术革命总是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就业变得更充分,让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释放,人类没有必要去从事那些重复性的苦力型工作。

0.3 关于 Roam 101 专栏的内容规划

Roam 101 系列的每一篇文章大概会包括 3 个部分:

  1. Roam 官方邮件组的新手教程,我采取的方式是意译而非直译,切换上下文并结合实际使用场景练习(Context 上下文是使用 Roam Research 时最重要的概念)
  2. 结合新出版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书中的内容来谈一谈我的个人体会,即关于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相关读书笔记的摘要(Context 语境同样是 #Zettelkasten 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3. 我在 Roam Research 中有关「自我管理和知识创造」的最佳实践,就像现在这篇文章就是在 Roam 里面完成了卡片素材收集、大纲组织和正文书写等输出流程。

虽然是 Roam Research 专属,但依旧期望给使用不同工具的你以启示,比如 MOC: Map of Contents - 管理链接而非本体这个概念,让我意识手动创建位置固定的图像的重要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既是我对 Roam Research 自动生成的双向链接 Graph 无用性的反思,也是更重视 Diagram 手动画图功能的开始。更有趣的是《卡片笔记写作法》中也有关于“文字是固定化结构的图像”的描述,也让我对中文方块字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

让我和你保持“好奇心”,开始接下来的旅程吧!

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日笔记和页面引用

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用十天的时间来打造属于你自己的罗马(Roam),听起来感觉怎么样呢?

Roam Research 101 系列就是想要帮助你学习 Roam 的所有主要功能,加入少数派专栏和 RoamCN 中文社区微信群参与互动,我相信你很快就会像 #roamcult 专业人士一样使用 Roam。

唯一的秘诀是:不要退缩,只要开始写!剩下的事情由 Roam Research 来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1.1 Daily Notes 每日笔记

当你打开 Roam Research Graph 数据库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Daily Notes”:一个空白的页面,上面是今天的日期,比如 [[July 16th, 2021]]。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开始写呗!

你可以把 Daily Notes 每日笔记当成每天的独立空间,“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在这里开始写下你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没错,以前你会在其他任何地方,想要记下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放进来,不要有任何压力:

  • Ideas 以前会记到笔记本里的想法,或者是涂鸦在便签纸上的想法
  • Emails 以前放在草稿箱里的电子邮件
  • Word 文档中的论文或摘要
  • Videos 哔哩哔哩或 YouTube 视频
  • Notes 备忘录,或是保存在 IM 应用中的“文件传输助手” 😉
  • Tasks 你会在手机应用中记录的任务
  • ……

1.2 Outliner “平平无奇”的大纲视图

Roam Research 拥有最好的大纲式编辑体验,我确实太过于喜欢“放大缩小”这个概念,就像摄影镜头焦距变化一样,我可以进入细节,但也可以着眼于全局。

大纲式笔记的子弹形式,加上缩进和不缩进的可能性,可以帮助你轻松构建一些“结构”。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你没有必要按照任何层次或模板进一步组织。

“结构”、“联系”、“模式”将自下而上地出现:而且每天都是新的迭代!

网络化思维的魔力,将会由 [[]] 这个魔力符号来开启…

1.3 Page References 页面引用

将单词或短语(甚至是 Emoji 😍 表情符号!)放在一对方括号 [[]]之间,就可以创建一个指向新创建 Page 页面的[[双向链接]]。

当你通过点击链接进入页面时,你会在页面底部看到,该页面被引用的所有地方。

假设你在不同的情境下创建了[[睡眠]]这个页面:当你早上写日记的时候,当你阅读一篇关于睡眠健康的文章的时候,当你计划下一次自驾旅行的时候。所有这些引用都会以其原始语境(Context)出现在[[睡眠]]页面的底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1.4 还有一些小贴士

  • 在搜索栏中输入 Page 页面名称来快速创建新的 Page 页面。
  • Shift+鼠标 点击一个[[]]链接,可以在右侧 Sidebar 打开一个页面。
  • 通过右键点击每个 Block 前的圆点,可以探索 Block 的格式化(即每个项目的信息)。
  • 输入/触发下拉菜单选择 “Current Time”命令,可以给你的想法快速打上时间戳。

二、《卡片笔记写作法》 读书笔记极简实操

2.1 小挑战一

这里有一个挑战,你可以亲自尝试一下,往后的每一小节都会包含一个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新挑战。

现在开始每天的日记练习,在你的每日笔记中写下 [[晨间日记]] 页面(或任何其他标签)然后添加你的想法。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最有用的是间歇日记,每次停下来就写“间歇日记”:时间戳+感谢+行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未来使人焦虑,过去使人抑郁。可以说是间歇日记的记录方式配合 Roam Research,治愈了我的 抑郁 和 焦虑。 同时,跟大家推荐一下相关的 3 本书:

  •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 《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
  • 《被讨厌的勇气》

读书时最受用的一些概念,你也可以随手记录到 Daily Notes 每日笔记里面,一元化笔记 + 卢曼 卡片盒笔记法,一元化笔记可转化为具体的永久笔记放入卡片盒。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via @Innis 😉

2.2 闪念笔记、项目笔记、永久笔记 示例

《卡片笔记写作法》所提到的几个概念,跟 Daily Notes 每日笔记最相关的,应该是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对于我来说,如果当下是有足够多的时间并且手边有电脑打开 Roam Research,那就无须闪念;如果当下是在读书的话, 直接记录的就是文献笔记,而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拿上一支笔写写画画,我目前使用的是 iPad + Apple Pencil 的电子化组合。

  •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其实是可以不记的,只是信息的提醒,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 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可丢弃或存档。比如说,在 Roam Research 里面可以把当前的写作文章作为项目,我可以同时开启多个项目,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我更愿意用 Evergreen Notes(常青笔记)来称呼它,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理解的方式、标准的格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不过这里只是一个简要的介绍,后续的文章会再结合实例,仔细来讲讲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每一个环节。

2.3 好的工具,帮助你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

好的工具并不是为你增加更多的功能,而是帮助你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

你的主要工作是思考,而 Roam Research 就像一张张白纸,尽可能减少了页面跳转、鼠标移动、材料引用、动画刷新等功能或工具行为对思考的干扰。

对,就是写代码时“手指不离开键盘”般的爽快感。思考无干扰,但能创造无限结构。

同理,一个好的方法论也能帮助你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

Zettelkasten 闪念笔记 Fleeting (Literature) Notes 是为了在你忙于阅读时快速捕捉想法,不打断你的阅读流程专注于一段文字。

此时在记录笔记时,要非常简短,要有极强的选择性,要使用自己的文字。

More is unnecessary, less is impossible. 多了没必要,少了不可能。

2.4 什么是原则?书中有哪些受用的原则?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传递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们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原则,而《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同样帮助我构建了关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的宗旨和原则。

举个例子:在挑选记录闪念笔记的工具时,我历经了从“一个人的 Twitter” 到 Roam Research 自带的 Quick Capture 功能,再到 Drafts vs Flomo 等 App 的漫长过程,最后基于书中“减少选择”的原则由此选定了系统默认的 Notes 备忘录。

特别是 iPadOS 15 为备忘录加入了非常重要的一项新功能 QuickNote 在全局右下角可以快速呼出 QuickNote,用户可以在这里进行手写、打字记录,Quick Note 窗口同样支持 Live Text 快速识别文本的功能,还可以左右轻扫快速浏览不同的 Quick Note。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如果创建的 Quick Note 存在网页链接或者应用中的文本高亮内容,点击 Quick Note 还可以快速跳转至相应 App 中的特定内容位置快速定位进行查看,也就是说 Apple 在系统层面实现了双向链接,直接做到了天花板级别的用户体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对于使用其他非 Apple 生态系统的同学,也可以基于“减少选择”的原则,推荐直接使用 Edge 浏览器的集锦功能即可。

三、我在 Roam Research 里面的实践

我在之前写过的 Obsidian 文章从卡片链接到大脑联想,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中引用过:

「人们高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有外部帮助,记忆、思维和推理都会受到限制…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设计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设备。」
—— 唐·诺曼,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设计心理学》的作者,苹果的前用户体验架构师《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 让我们变聪明的科技: 在机器时代捍卫人类属性》

继 Obsidian 之后,Roam Research 是更好的一款能帮我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设备,也可以称之为“第二大脑”,我会谈一谈为什么会在接触 Obsidian 之后再次选择 Roam Research 的背后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Roam Research 可以将文本的颗粒度拆分得更细。组块(block)是认知科学上的一个常用概念,而 Roam 每一个文本组块(Block)正是这个概念的具象化。我们都知道,当你记忆一个手机号码时,比如,13912345678,很难直接记住。当你把它拆成139-1234-5678这样三个组块时,就更容易记忆。

3.1 第二大脑的“抽象与再具象化”

《卡片笔记写作法》 在书中提到关于“抽象与再具象化”的片段:

要想与思想共舞,我们首先要通过抽象和再具体化的手段,把想法从原来的上下文中剥离出来。只有通过抽象和再具体化,我们才能将想法应用于独特的且总是不同的现实世界(Loewenstein, 2010)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同样是对 Obsidian 能做的事情进行抽象化,根据方法论寻找一款思考工具(A note-taking tool for networked thought)才是我的目的,而 Roam Research 则是符合这一愿景的再具象化,满足我对于笔记工具诉求的最佳输出方式。

我们在做文献笔记,并将其转换成符合卡片盒内上下文形式的时候,同样需要考虑这么做,将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抽象化,然后再具象化到卡片盒内所关注的主题。

3.2 关注已完成而非未完成

前文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如何记录间歇日记和读书笔记,不过都是以 Daily Notes 为入口记录的一元笔记。有了这些时间戳的闪念笔记,我通过 [[roam/js]] 插件把 Daily Notes 按时间顺序显示为一个 Calendar 日历视图,用于更好地回顾我过去所记下的笔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这会让你更关注已完成而非未完成。现阶段所有的任务管理工具都是围绕未完成来做的,对于已完成事项的利用价值远远不够。而在 Roam Research 中所记下的间隙日记,你做事情是为了获取洞见,而不仅仅只是把事情做完。

哪怕是 Review,之前的我也总是在回顾那些未完成的项。从而导致自己很焦虑,与此同时我们也总是在自责,回避型人格,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少了太多的鼓励。其实间歇日记或感恩日记,都是让自己重新关注那些已完成的东西,比如 Things 3 里面的 log 日志页面或 Flomo 的热力图 都让自己知道自己有多棒。持续积累素材到自己的数字花园,以此为动力,心情愉悦,马达轰鸣。

3.3 Roam Research 乃写作的“最佳后厨 ”

Roam Research 是文本类知识创作的最佳后厨,大纲式的编辑体验极佳,无往而不利。理想情况下,我认真筛选/整理/管理 Daily Notes 里面的内容放到卡片盒,精心编辑我的收藏内容,其目的都是为了在 Roam Research 里面方便调用,配合 Roam 最佳后厨专心负责拼装。或许,相比之下,我的 DEVONthink 更像是地下室,或者楼阁,一般不会去找,但如果要翻找,也能方便地搜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我的 📝 Zettelkasten 卡片盒

那么接下来我会演示一下如何在 Roam Research 的具体页面中进行输出,只有知识创造才能发挥 Roam Research 的最佳价值,比如以本文的创作过程为例,我会创建一个 [[P/Roam Research 101]] 页面,进入某一个页面再进行写作,可以称之为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

在 Roam Research 里面左侧称之为「主页面」,而「侧边栏」则可以打开多个其他页面,由此进入到第一阶段,在主页面快速记录下自己能够想到的任何相关内容,然后在侧边栏 Sidebar 视图快速打开所需要的所有素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将所有素材摆在一起之后,第二阶段便可以通过 /diagram 打开 Roam Research 内置的Diagram视图对内容进行排序处理,以线性的方式顺序排列组合出文章的大纲。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通过 Diagram 视图产出大纲

最后的第三阶段,则是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即通过逻辑语句完整地描述想要表达的内容。至此,Roam Research 帮助我完成了整个写作流程,快写慢改,一篇文章最终新鲜出炉。

「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史蒂芬· 平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这就是我对于一篇文章的创作流程的理解,即厨房的隐喻,Mise en place,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指「在烹饪前,将所有的材料准备好,摆放在一个地方,让你一眼能看到」。这样做不仅仅是告诉观众需要哪些食材,更重要的是帮助厨师更好更从容地烹饪。厨房是知识型工作的终极隐喻,因为厨师必须在紧张的时间压力下,将精雕细琢的产品提供给苛刻的观众。

四、结语:知识创造而不是知识管理

4.1 我的 Roam Research 使用体验隐喻之 DIKIWI 模型

我在少数派[Matrix 圆桌 网状结构笔记工具是一阵风吗?](https://sspai.com/post/61886)中就提到了这段 Roam Research 的使用体验隐喻:
  • 你每天都在河边 Daily Note 玩耍,看着河里的水 [[Information]] 哗啦啦地流
  • 你拿出相机拍拍照 Block,每天会有新发现 Zettel,然后带回自己的花园 Digital Garden
  • 花园里种着一颗颗的种子 Theme,有些已经长大了,需要修剪 Iteration
  • 今天很特别,你在河里遇到了你前天拍过照的一条鱼 [[Insight]]
  • 于是你把它带了回去,到花园里摘摘菜 [[Knowledge]],做成一道糖醋鲤鱼 [[Wisdom]]
  • 然后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并且分享到了微信群里 [[Impact]]

为什么是拍照呢?我们能看到的能记住的只能是知识的切片 Flash Card,因此要有 Version 即版本管理的概念,而 Roam 恰恰是支持的。我最喜欢 Roam 的一点就是「一处修改,处处更新」,而不断迭代 Iteration 和持续改进才是学习的关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这个隐喻其实就对应着 DIKW 体系,它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纳入到一个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中,从最底层的数据到最上层的智慧,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整个过程也是双向通道,自下而上让数据加工成信息,再提炼为知识,最终形成智慧。也可以是自上而下,通过智慧消费产生知识、信息,最后又可以落到最底层的数据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4.2 “没有写作,就无法思考”

卢曼说,“没有写作,就无法思考”。本质上,思考就是一种链接,而驱动我的原动力就是好奇心和创造点什么。

“创造力只是将事物联系起来。当你向有创造力的人询问他们是如何做某件事时,他们会感到有点内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真的在创造性地做事,只是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已。”(史蒂夫·乔布斯)

其实《卡片笔记写作法》对我最大的启发倒不是什么 Process 工作流,而是莫大的一种鼓舞:跟着兴趣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吕立青的博客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作者 吕立青

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最近使用 Roam Research 最大的感触在于「拆分阶段」,暂且分为「学习阶段」和「创造阶段」,不同阶段适合使用不同的知识结构。

  • 「学习阶段」以树状结构为主,此时构建大纲按图索骥利于理解,就像松鼠从树根一直往上爬树 🎄,构建体系,摘取果实。
  • 「创造阶段」以网状结构为主,此时借助远程联想、复杂决策、跨领域寻找解决方案,就像松鼠🐿在不同树林 🌲 间反复跳跃,网络交织,寻找关联。

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并不代表「学习阶段」就不能使用「网络结构」,通常来说不同领域的两棵树存在相似之处,通过比喻/类比可以快速学习新事物。

对于学习阶段,我们应该是在树状结构下进行理解和消化,甚至借助于其他树状结构进行类比/比喻,归类,组合,从而更快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当然,经过你自己的理解,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结构,前提是你对当前学科有了足够全面的了解,否则会存在不恰到的横向引用。

其实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在记录时也还是依照树状结构的方式来调节的,比如说 a2b3a24 其实蕴含的意思就是可能总共会有 1*2*2*3*1*24 = 288 条笔记。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而标记链接关系,其实也是为了检索,即通过 Index 关键词搜索/索引到想要看到的内容,每写一张新卡片都需要至少关联一张卡片。

Roam Research 中的双向链接

而对于现代化的笔记软件来说,我们可以从树状结构中直接 Link Reference 到其他树枝的树叶🍃,且支持信息源的回溯。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而对于「创造阶段」来说,「网络结构」带来跨领域解决方案时,也依然需要依托足够稳固的结构次序来实施,而非想到哪做到哪。

创造阶段,更需要组合(Compose)不同的旧的或新的东西,比如 iPhone,或者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深度 deeplink,比如冰山理论,你看不到的部分远比你想象的多。在这个阶段,当前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足够高,高处不胜寒,很难发现新机会,从而需要从其他领域来寻找新的灵感。尽情漫游,找出更多的链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发现更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思想,在树上生长

「写作就是将网状的思考,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达。」

不过在创造阶段,写给别人看的结构,依然是线性的语言,配合树状的结构,之所以用 Roam Research 来写书(rBook),也就是体验原本作者脑海中的网状海洋。

于是乎,新模型就出来了,原来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从别人的线性结构中学习,然后形成自己的网状结构,再输出为树状结构,所以 Roam Research 跟真实的大脑更配,都是网络链接之下的不断分形。(关于分形和 Roam Research,之后想展开讲一讲,太有意思啦。)

对了,XMind 产品所代表的理念:思想,在树上生长。

「ideas grow on trees.」

而世界本来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如何学习和生存,就是要丰富自己的树状体系,然后去网状的世界寻找机会,即 Insight,从而创造 Wisdom 和 Wealth,然后积极影响世界。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小孩子才做选择,而我全都要。

Roam Research 的无限大纲树状结构和双向链接网络结构,完美满足了我对学习和创造的需求。

1. 无限(树状)结构

大纲 Outliner 的结构,不只是树状的,更可以是看板、表格(attr-table)也可以是卡片式(Roam Research 卡片式写作主题),更可能是 3D 的(Roam Portal),只是因为屏幕的限制,我们暂时只能在 2 维结构下去展示它。

但是稍加改变,也可以将 Outliner 取消缩进显示成 1 维线性,或是改变轴向形成横向的线性展开。树状结构说白了是更符合大脑认知的,而世界则是混沌的网状结构。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知识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知识网络。这种网络是由于大脑的生理构造决定的,不由人的意志所转移。但是在网络结构之上,有一层结构会使得知识组织更高效,而这种结构就是「树」。

树状结构的优势

树状结构的优势在于"提高了网络查找的效率",以及所有的知识有了层次,易于理解,传递关联关系,符合自然,利于群体传达。

MIT认知科学家 Josh 发表在 PNAS 的论文中,比较了抽象知识的不同表征结构,如星形结构、聚类结构、环形结构等等,最终还是意识到,人类的最佳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

只有树形结构,才是最符合人类认知特点的一种结构,从树的上一层到下一层,是具备唯一通道,便于大脑将知识从记忆底层快速提取出来,符合人类大脑是个认知吝啬鬼的特点;树又是兼具横向扩展与纵向扩展能力的最优雅的结构。

树状结构的劣势

树状结构的劣势:树状目录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同的树枝之间无法横向访问(比如下图中的①和②之间要联系起来还得经过根节点,路径非常长,效率也就不高)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我们人类在学习新概念时,尤其是抽象概念时,往往是通过类比/比喻等方式,与已有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例如,我们在学习黑洞概念时,往往就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漩涡。而这种类比/比喻,本质上就是在不同知识分支上进行横向关联。

例如,物理中核裂变需要一个最低的临界质量才能发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会有一个「质变和量变」的概念;而查理·芒格会把投资出手跟棒球手的击球出手联系起来。

2. 双向(网状)链接

网状结构也有一些其本身的拓扑结构所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网状结构的优势

网络结构中的知识点互相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是比较健壮的(相邻的两个点如果直连断掉了,还能绕行其他路线)。

同时,网络结构非常易于扩展,一个知识点想加入,只要跟网络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建立一条连接就可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学习新知识是蛮高效的原因)。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比如说,上图中的①和② 知识点之间需要链接时,就是在构建树和树之间的网状结构,而这种结构会更加稳固,并且,随着链接的数量增加会加强其网络效应。

网状结构的劣势

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无规律的,它们之间也没有形成逻辑关系或者层次关系。

如果人的知识真的只按网状结构来组织,人类不可能建立如此有组织的文明。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你在想到概念A时,可能会随机的跳跃到与概念A相连的某个(B1、C3、D5、Z8、X13)概念:

    1. 学习阶段,不聚焦,非常影响当前项目的进度。#ADHD

    2. 创造阶段,这一点就是非常有用的,能够激发灵感。

数据的双向链接有可能是有害的

在我看来,是的,单纯给现有软件的数据(并非「知识」)增加双向链接有可能是有害的,本质上有了双向链接(自动反向链接)才有了网络结构,否则应该只是有向图而已,且需要你手动主动去添加反向链接(可能是」知识」)。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有向图

注意,反向链接只是连接笔记,没有连接知识,当你建立反向链接时,同样需要对知识是如何链接的加以说明,软件可以自动化,知识无法自动化。

Backlinking is just linking notes without connecting knowledge.

为了规避网络结构的问题,包括不必要的干扰,但是又要享受其好处,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梳理树状结构,然后横向对比和建立链接。即在一棵棵树之间,通过类比来横向学习,通过远程联想来寻找创新,纵向学习,横向创意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自下而上」网络: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overlaps in Zettels 分支和分支之间的交叉连接

✇吕立青的博客

如何把 Roam Research 安利给你的另一半? | Roam Newsletter 漫游研究所周报 2021W12

作者 吕立青

Tweet by @Jimmy_JingLv on [[March 13th, 2021]]:

📮 Roam Newsletter 漫游研究所周报 #2021W12


#[[Roam 插件]] 我一直在寻找的 Chrome 插件,支持将 Roam Research 一直悬停在浏览器侧边栏

https://twitter.com/roamresearchFR/status/1370531473594408963


#[[Roam 插件]] #Roam42 支持新的 Jump nav 命令,能够快速跳转到父级或同级相邻 Block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70637978121428992


#[[Roam 技术]] 基于 puppeteer 实现的 Roam Research 私有 API

https://twitter.com/artpi/status/1299754234863390720


#[[Roam 技术]] 在 HTML 元素添加 data-link-uid 属性,能够极大地方便开发者对 Block 内容进行查询或修改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70864539386970112


#[[Roam 技术]] {roam/render} 将直接支持渲染 React 组件,直接通过 JavaScript 运行代码即可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8312682504458243


#[[Roam 周边]] 可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代码和结果共同展现

https://twitter.com/_paulshen/status/1371213300080336897


#[[Roam 用例]] Roam 是专为网状思维而设计的笔记工具,作者的使用经验分享

https://twitter.com/adam_keesling/status/1196864429695987713


#[[Roam 插件]] Roam Research OCR 插件,能够直接对图片内容进行文本识别

https://twitter.com/MitchSchwartzCo/status/1321632468735270914

https://twitter.com/cococ_rr/status/1371333171023855617


#[[Roam 用例]] 每天都是崭新的开始,Daily Notes 使用体验

https://twitter.com/wirtzdan/status/1371352813725487105


#[[Roam 用例]] 在 Roam Research 中学习语言的工作流

https://twitter.com/TheIndLang/status/1371206275774697474


#[[Roam 用例]] 作者指导学员使用 Roam Research 的经验分享

https://twitter.com/rjnestor/status/1371597262426673156


#[[Roam 社区]] Roam Research 生日蛋糕 🎂

https://twitter.com/ahmedlhanafy/status/1371227669858283525


#[[Roam 教程]] Roam Research 系列教程之 3:通过 Roam 在上下文中漫游

https://twitter.com/kvistgaard/status/1370427396478930944


#[[Roam 用例]] Roam Research 健身健康知识公开 Graph

https://twitter.com/tombielecki/status/1371955773434044419


#[[Roam 插件]] #Roam42 #SmartBlocks 新命令,支持垂直和水平的屏幕布局控制,类似 Tmux 的窗口管理体验

https://twitter.com/PascalPrecht/status/1371855289285246977


#[[Roam 洞见]] 不断迭代内容产出的形式:推文 -> 博客 -> 视频

https://twitter.com/cortexfutura/status/1372248564752125955


#[[Roam 用例]] “如何像 Power User 一样进行上下文切换”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72279886119907333


#[[Roam 周边]] 梦想中的“文字处理器”,类似语法大爆炸的效果

https://twitter.com/elzr/status/1372391789332725763


#[[Roam 洞见]] Roam Research 就是创作者的“想法乐高”

https://twitter.com/JESSCATE93/status/1372718805957234691


#[[Roam 插件]] 通过 #SmartBlocks 自动移动 Block 的位置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72806097933717506


#[[Roam 生态]] 在 Roam Research 里面直接制作和发布 Newsletter

https://twitter.com/roamreads/status/1372585116619317252


#[[Roam 周边]] Workflowy 终于支持图片和文件附件

https://twitter.com/WorkFlowy/status/1372581468770201600


#[[Roam 生态]] zoteroRoam 更新,支持从 Zotero 跳转至 Roam 页面

https://twitter.com/AlixLahuec/status/1372384259969851394


#[[Roam 模板]] 关于会议讨论和项目计划的有用模板

https://twitter.com/henry_cck/status/1372783124451524615


#[[Roam 洞见]] #ADHDd 最佳治疗方案是使用 Roam Research

https://twitter.com/Conaw/status/1263036306654785536


#[[Roam 社区]] 作者分享自己如何把 Roam Research 安利给自己老婆的有趣故事

https://twitter.com/MarcKoenig_/status/1372994139059580932


#[[Roam 教程]] 25 分钟的 Roam Research 技巧分享

https://twitter.com/MarcKoenig_/status/1361457957431615488


#[[Roam 插件]] 把 Roam Research 内容快速变成 Slides

https://twitter.com/danfinlay/status/1373033177707470850


#[[Roam 洞见]] 写作能够有助于研究,让读者和自己都能有所收获,且有更多的突破

https://twitter.com/danfinlay/status/1373033177707470850


#[[Roam 教程]] 用好 Roam Research 20%的基础功能,就能享受 80%的好处

https://twitter.com/pcsoundscaping/status/1373265546637156352


#[[Roam 教程]] 使用间隔重复 SR 进行学习的魔力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73750089680875531


#[[Roam 图谱]] 知识管理第二大脑的双向链接动态变化图

https://twitter.com/pietronickl/status/1373632884830056454


#[[Roam 技术]] 从想法到项目,作者分享自己如何创造 Roam Excalidraw 画图插件

https://twitter.com/zsviczian/status/1373712129694560260

✇吕立青的博客

事物间丰富的关联,是我们抽象、感知和思考的重要部分 | Roam Newsletter 漫游研究所周报 2021W11

作者 吕立青

Tweet by @Jimmy_JingLv on [[March 9th, 2021]]:

📮 Roam Newsletter 漫游研究所周报 #2021W11


#[[Roam 教程]] “Blocks in Roam Research” 系列视频,帮助你了解什么是 Block,Page 和 Block 的类型,“Block” 是 Roam Research 的基石,[[Trees in the forest]]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9522658677776384


#[[Roam 技术]] Roam Research API 已支持 Write 写操作,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做很多有趣的插件和集成操作!比如说做一个类似 FlomoPlus 的数据导入插件 github.com/JimmyLv/roam-plus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52553777790902274


#[[Roam 历史]] Conor 关于 Roam Research 最初的想法来源,“超链接 Hypertext” 之父 Ted Nelson 上都计划

https://twitter.com/azlenelza/status/1272600877493137408

https://twitter.com/Conaw/status/1369509424654557187


#[[Roam 生态]] Codex 编辑器想要打造的是 知识工作者的操作系统(the Knowledge Worker’s OS)

https://twitter.com/codexeditor/status/1369515923262992384


#[[Roam 技巧]] 通过特定域名查询关键词 {{query: {and: [[ethereum]] {or: “[medium.com](https://medium.com)” “[substack.com](https://substack.com)”}}}

https://twitter.com/RobertHaisfield/status/1343911948526612480


#[[Roam 技巧]] 通过 ``` 查找特定代码段,甚至包括特定语言的代码段

https://twitter.com/RobertHaisfield/status/1369420330968743941


#[[Roam 插件]] 直接在 Roam Research 里面运行 Python 代码, Alt + Enter 可运行当前代码块,Alt + Shift + Enter 可运行当前笔记本中的所有代码块。

https://twitter.com/adam_krivka/status/1367932251959353347


#[[Roam 用例]] 通过 Roam Research 学习希腊语,能够主动发现语言中的常见构造

https://twitter.com/KyleStratis/status/1369378108583927830


#[[Roam 洞见]] Conor 引用孙子兵法的「机不可失」来解释 Roam 为什么没有 Roadmap

https://twitter.com/Conaw/status/1369364863772921862


#[[Roam 社区]] 第二届 #RoamSummit Roam 峰会,美国东部时间 3 月 13 日,星期六,下午 2 点,主题是探索 Roam 编写的书籍

https://twitter.com/RoamBrain/status/1369357631194796040


#[[Roam 插件]] Roam Weather SmartBlock,可动态插入天气卡片,并支持手动更新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9274865123999749


#[[Roam 技术]] 使用新的 Filesystem API 可以使 @RoamResearch 能够直接编辑本地的博客 Markdown 文件

https://twitter.com/adam_krivka/status/1368524087639826432


#[[Roam 教程]] 何时在 Roam Research 中使用页面,标签或属性?

https://twitter.com/yak_collective/status/1369230545125793793


#[[Roam 周边]] 使用 flowchart.fun 可以直接通过文本生成 五行 关系图

https://twitter.com/SteveYang331/status/1369543055922126849


#[[Roam 洞见]] 费曼学习法,写作即是思考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9667930850537477


#[[Roam 教程]] 使用间歇日记替代 To-Do List 提高效率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9917340847116289


#[[Roam 插件]] [[roam/js]] 插件 TODO 爆炸效果,快去把事情搞定吧!

https://twitter.com/artpi/status/1362813924802977797


#[[Roam 洞见]] Roam Research 最棒的一点在于 Composability(可组合性)

https://twitter.com/artpi/status/1358432819027058695


#[[Roam 洞见]] 事物之间丰富的联系(relationships, connections)是人们抽象、感知和思考的重要部分 —— @TedNelson

https://twitter.com/Jimmy_JingLv/status/1369543916832190469


#[[Roam 周边]] 想看看一篇天体物理学论文是如何诞生的吗?

https://twitter.com/realscientists/status/1369995661253480450


#[[Roam 教程]] 60s 极简 Roam Research 教程,第 8 期 Block Reference

https://twitter.com/markmcelroy/status/1370356478599704576


#[[Roam 插件]] 通过 Telegram Bot 自动发送内容到 Roam Research Daily Notes

https://twitter.com/arn4v/status/1370405473367695360


#[[Roam ]] #roamcult 学术界 Discord 社区,Academia Roamana

https://roamresearch.com/#/app/AcademiaRoamana

https://twitter.com/cortexfutura/status/1369740588015378433


#[[Roam 用例]] 在 Roam Research 做计划真的很简单: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想完成什么?我将如何开始?有没有什么障碍? [[WOOP]]

https://twitter.com/cortexfutura/status/1370325041578131458

https://twitter.com/cortexfutura/status/1370325020774428675


#[[Roam 生态]]roam.garden 数字花园也将支持 块折叠 功能

https://twitter.com/VladyslavSitalo/status/1370249616885653506


#[[Roam 洞见]] 磨刀记得砍柴

https://twitter.com/760mph/status/1370063171814297600


#[[Roam 教程]] 系列 Thread Tweets —— 什么是 Roam Research 的 Block?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4296274468614151


#[[Roam 技巧]] Multibar 可以快速折叠文章段落,Roam 页面标题也可以加上背景图片 :D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70041146169294853


#[[Roam 洞见]] 如果页面滚动时,其他部分的文本只是被压缩了 —— 即保持可见状态但不会消失在屏幕外,这样既能突出显示又能直接显示搜索字词的缩略图

https://twitter.com/azlenelza/status/1370159999691919364

✇吕立青的博客

为什么说 Roam 远不只是一个笔记应用 | Roam Newsletter 漫游研究所周报 2021W10

作者 吕立青

Tweet by @Jimmy_JingLv on [[March 2nd, 2021]]:

📮 Roam Newsletter 漫游研究所周报 #2021W10


#[[Roam 插件]] 增强版 PDF 扩展,作者分享了他的学术阅读工作流

https://twitter.com/cococ_rr/status/1366654227506991105


#[[Roam 用例]] 学术论文阅读的五个步骤:文献管理、论文阅读与瞬时笔记写作、永久笔记写作、永久笔记管理、笔记回顾

“双向链接的自动呈现大大简化了我的工作流,也加强了我构建网状知识库的意识。 ”

https://twitter.com/Jimmy_JingLv/status/1366674785636208644 %}


#[[Roam 特性]] 右上角添加了可调整内容区域大小的按钮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8969582917132289


#[[Roam 生态]] @Airtable 标语:我们需要更多的软件开发者,而不仅仅是用户

https://twitter.com/airtable/status/1305491922258071554


#[[Roam 技术]] Roam Research 面试题之一就是打造一个小型 Excel

https://twitter.com/Conaw/status/1332814451368624129


#[[Roam 周边]] Readwise + Roam 集成的演示视频

https://twitter.com/RoamResearch/status/1367976244403261444


#[[Roam 特性]] Roam Research 删除页面时,提示当前页面的引用数量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8171019861647360


#[[Roam 技术]]@craftdocsapp 写作软件的实现非常优秀,基于 macOS Catalyst 跨平台原生应用

https://twitter.com/andy_matuschak/status/1324769586697269249


#[[Roam 插件]] 跨 Block 思维导图的概念实现,配合 Stick Blocks Map 插件使用很有 Ginkgo 那个感觉

https://www.craft.do/s/wzKthqKQEz5NoM/b/451806EB-72C0-40E5-AE80-6D2AD32222E5/Block_Map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7367351369400320


#[[Roam 周边]] 直接从大纲式纯文本生成 Graph 图例

https://twitter.com/SteveYang331/status/1367432144654495751


#[[Roam 洞见]] #知识管理 魔幻新词语

https://twitter.com/Jimmy_JingLv/status/1367394277530230791


#[[Roam 周边]] 可直接与 Roam Research 交互的播客笔记软件

https://twitter.com/jgoodhcg/status/1364225811709120512


#[[Roam 书籍]] 使用 Roam Research 进行专业的项目管理

https://twitter.com/Roamfu/status/1358766013215502340


#[[Roam 特性]] Roam Research 新增命令面板功能,可直接通过 Cmd+P 快速执行命令

https://twitter.com/roamhacker/status/1367354454316621824


#[[Roam 插件]]roamjs.com 新扩展:Timeline 模式 [[roam/js/timeline]] 可用来可视化特殊标签的事件时间线,比如 #Deadline

https://twitter.com/dvargas92495/status/1367249990171656192


#[[Roam 课程]] 学术笔记课程正式开课

https://twitter.com/LaptopLifeLisa/status/1367113625022967809


#[[Roam 特性]] Roam Research 官方内置的自动备份功能,再也不用担心数据丢失啦

https://twitter.com/Raz0r/status/1367308205701926913


#[[Roam 生态]] Flomo Plus 支持多种国内常用软件的笔记或高亮内容

https://twitter.com/plidezus/status/1367297192763879425


#[[Roam 用例]] 使用 Roam Research 网格 CSS 制作漫画

https://twitter.com/z9sx7wox/status/1366825424932790272


#[[Roam 洞见]] 记忆 vs 理解

https://twitter.com/visualizevalue/status/1366812844050759684


#[[Roam 技术]] 【译】深度解析 Roam 数据结构 —— 为什么 Roam 远不只是一个笔记应用

https://twitter.com/Jimmy_JingLv/status/1369206733122367489

✇莫比乌斯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作者 ONO

▽ 416|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微信公众号有一个我一直没想通的逻辑,就是发表的内容也会出现在历史消息中——这样的逻辑就会导致没办法做到付费和会员免费并行。

比如最近老婆在创作2024年的星座运势,公众号上群发付费版的图文后,还需要制作一个免费版的图文。虽说有发表(非群发)的功能,不用占群发的份额,但是发表的内容还是会出现在订阅号的历史图文里。

所以这几天发布运势后,总觉得运势的付费量并不高,一直以为是“消费降级”,才知道是一些“聪明”的用户在历史图文里翻看到了免费的完整版。

索性把发布过的免费版都删了,让“聪明”的小孩再也没糖吃。

但事实上,付费内容如今并没有那么好做,就算再三强调内容的专属性和原创性,也防不住他人传播和利用。

前段时间,一直有一个博客照搬我的博客内容,就算我试图联系对方要求写明出处,对方也置若罔闻。最后我也懒得折腾,毕竟这些都是公开的内容,只要这个圈子劣币驱逐良币得够狠,想要原创写下去的人就会更少。

你对朋友圈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你同时拥有博客,你会如何定义博客和朋友圈。我调查过几个拥有公开平台和朋友圈的朋友,他们把公开平台的比重都放得更重要,比如微博、小红书、甚至还有B站,而朋友圈反而变得不爱发。问及原因,多半都是因为有同事、有家人、没什么好发的……

那在公开平台的内容会得到真实的互动吗?显然也是过眼云烟,都不及搞一场男女对立、中美敌对、华为和苹果谁更垃圾来的流量多。

我反而把朋友圈看成最后一层最重要的区域,因为我只保持100个微信好友,有进有出。偶尔会有博客和我互动的朋友,我会跟对方交流之后决定要不要加入到100个好友之中,因为只有朋友圈的内容才是最“真实”和真诚的。

我几乎没有公共的社交平台,除了这个博客,真正能在这里和我建立交流的人也并不多,而从这里筛选至朋友圈的人,时不时都会聊上几句。而这个圈层的人,几乎都可以和我聊些“收费”的项目。

所以发布出来的免费东西,才是最贵的,是需要花大量精力去维护和争取的,都是过眼云烟,真正值钱的是当下的交流和未来的期待。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