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莫比乌斯

诈骗

作者 ONO

“宽进严出的模式算不算是诈骗?”

“是的。”

“那结婚不需要户口本,但是离婚有冷静期…”

“闭嘴!”

onojyun

✇莫比乌斯

同居

作者 ONO

“同居有什么好处,可以提高两个人的成婚率,以及婚后的幸福度吗?”

“不,可以获得赔偿。”

“法规还没开始实施呢。”

onojyun

✇莫比乌斯

合法

作者 ONO

“嫖娼之所以不能合法,是因为会让人突然意识到在同等费用下,嫖娼比婚姻有更多选择。”

“你他妈闭嘴!”

onojyun

✇莫比乌斯

让别人跳进他为你亲手挖的自证陷阱

作者 ONO

助理领证,在朋友圈公布喜讯之后,接着就收到了不同朋友发来的“祝福”。其中有一种祝福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回答的:“你是不是因为怀孕了才结婚的。”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自证陷阱”,无论你怎么回答对方都能找到你回答里的漏洞。比如你回答我们并不是因为怀孕才结婚,对方会觉得你们之间的感情是无法自证的除非你们可以拥有一个爱情结晶来证明,你继续证明你们不希望要孩子,对方就会觉得你们是因为生不出孩子……

要解决这个“自证陷阱”并不是看如何回答,而是先要弄清楚到底是谁问了这样的问题——毕竟这些问题背后都带着一个隐藏的真实原因。


首先来说,会问出这个问题的第一种人是“过来人”,他们已经在婚姻里沉浮了好几年,甚至是完成了结婚、生子、育儿、七年之痒各个步骤,所以他们有足够的资历可以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视角来满足自己的“过来人”优越感。他们不过是用了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释了他们对一个人进入婚姻的所有理解——是因为怀孕,所以结婚。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模式,也是他们觉得最平常不过的——毕竟很多婚姻走到最后,已经丧失了“爱”的部分,所以他们也有很大一定程度是不相信两个人会因为爱而结婚,或是维持更长的婚姻。

另一种人,则是一些没有结婚的女性,要理解这一部分人的逻辑通路,得先警告一下将要读下去的人,里面可能会涉及到“雌竞”,如果你不承认雌竞存在,那大可不必再看下去。


据助理的反馈,有超过一半问她是不是“带球结婚”的是未婚女性。和第一种人不同,这并不是“过来人”会提出的可能性,但它也确实是一种最简单粗暴的结婚原因——而这个原因的背后有更复杂的构成要件:你们不可能有真爱、你们不过是意外怀孕不得不结婚、你们根本不适合结婚、你们有什么资格可以结婚。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我的助理并不是一个“看上去会结婚的女性”,性格大喇喇、说话带有江湖气,看上去更像是男性的哥们儿,所以“她结不了婚”是很多人对她最初的刻板印象。

如今,她结婚了,而且还是顺利结婚——这首先就冲突了这群人的刻板偏见。所以如何让这个看上去不合理的顺利来点戏剧性,自然就少不了旁人的加工,比如他们是因为意外怀孕才结婚的。


在此之前,我提到过很多次“中国人的哲学观”里,有一个贯穿中国人一生的准则:当我证明被人是错的时候,自然就说明自己是对的。如果结婚是正确的,而没结婚的人就因为这个二元论的脑子给评判为“不正确”,那么只要证明他们的结婚是错误的,没结婚的人自然就成了“正确”的,简单来说“带球结婚”就成了最快能证明“不正确”的依据。

综上:“最不可能结婚的人”如今结婚了,那她结婚本身肯定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群人会用如此粗鄙的言语去评价一个人的婚姻,你觉得呢?因为她们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啊。


这几天,小红书上有一个帖子,是一个男的让女友自己挑选一个5000元以内的礼物。女友选择了最新款的iPhone手机,但男的不接受这个“礼物清单”,理由是女友已经在用上一代的iPhone,不应该为了礼物买礼物。你猜这个帖子下面的评论占比是如何的?

按照以往的“小红书成分”来说,肯定是一群女性支持这个女友购买自己喜欢的礼物,但这一次很有趣,大部分的女性居然站在了男生的角度,认为男生的节约和理由是充分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用刚才那个“当我证明被人是错的时候,自然就说明自己是对的”的中国是哲学重新拆解这个命题。

  • 如果“为了买礼物而买礼物”的女生是“错误”的;
  • 那么与之对立的观点按照二元论就应是“正确”的;
  • 所以我证明我的观点与女友是相反的,就能证明我是勤俭持家的,比起这个铺张浪费的女性,我更适合谈恋爱和结婚。

而这种一拉一踩的对比之中,就体现出了“对与错”,而这种拉踩的过程就是“雌竞”。雌竞的核心是女性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容易获得男性的青睐,这是与生俱来的生理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更能得到男性青睐的女性更容易获得爱与归属感。而爱与归属感本身就是大部分女性的原始动力。(男性的原始动力是尊严)

勤俭持家显然是一个传统文化里的“适婚标准”,然而婚姻本身就是一种获得爱与归属感的“合法途径”。


好了,绕了一圈,终于要回到最开始了,那些用粗鄙庸俗的“带球结婚”来评价其他女性婚姻的女性,本质上也是在通过否定对方的婚姻价值,从而毁掉对方的“爱与归属”——你看吧,你们是因为有了孩子才结婚,明明就没有爱。

如果当你知道大部分女性的原始动力是“爱与归属”,大部分男性的原始动力是“尊严”的时候,无论对方要求你自证什么,你只要把对方推进需要他去一一自证的逻辑闭环里就好了。

举个例子,我们让助理发一个朋友圈,让她年轻自己7岁的老公怀揣篮球,拍“怀孕”“生育”“母子平安”的戏码,然后用同样粗鄙庸俗的话告诉所有人“我们是带球结婚”,既给了答案,也让恩爱的画面给那些得不到“爱与归属”的人一点小小的逻辑震撼。

不过呢,他们很快就会想到下一个自证陷阱。但殊不知他们已经掉落了自己的自证陷阱之中。

onojyun

✇莫比乌斯

必定埋下吵架祸根的方法论

作者 ONO

近来成了好几个人的「感情专家」,当然也没有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只是把他们感情关系里一个共同的问题给揪了出来,且没有提出任何的解决方案——因为想要解决这件事情,得回溯到他们二人关系最初的某一个还未解开的心结——而这个心结,他们之间早就默契地选择了遗忘和不愿再提起。

「要不然就分手/离婚」这句话,是非常极端地存在,一部分人会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任何小事情都可以激发这句话从两个人的嘴里出来,但也不见得他们真的分手或离婚;但另一个极端,另一部分人只要说出了这句话,那就必然是分手和离婚的结局,而且一点挽回的地步都没有。


为了弄清楚这里面的「逻辑」,于是我调查了好几对经常吵架的情侣。

在他们吵架的「原因」里,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共通点——「算了,他就是这样的人。」

比如男女双方对同一个人产生了好感分歧,其中一方有没有资格表达自己对该人的「不爽」?特别当这个人还是男女双方其中一方的亲友时,这种资格在传统的中国人际关系里就被自然剥夺了——因为彼此是一个整体,但其中一方产生了歧义,就必须要服从对立态度——比如男性必须服从女性的决定、或是少数服从多数等等。

如果真的有人想要行使这个「资格」,比如男方愤然离场之后,大概率会被丢下一个评价:「他就是这样的人。」特别是这句话是当着外人说的时候,它的杀伤力更大,就如同是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随时随地都可以以翻旧账的方式被拉出来加速时间。

这样的定时炸弹被安放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两个人的争吵最终的收场就会回到「算了,你就是这样的人」,让彼此妥协回那个定时炸弹暂时还不会爆炸的时空。接着,他们会在各自的「领域」里寻找支持者,以证明「对方就是那样的人」——于是绝对服从的游戏就开始了——男性必须服从女性的决定、或是少数服从多数。事实上,感情双方自知炸弹在何处,但是他们都不会试图引爆。引爆的方法,往往有第三个人,跟着一起挞伐对方——「对啊!他就是这样的人!」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构想了一种「政治稳定理想状态」,即「上位者团结,下位者分裂」。所谓的上位者,就是统治下位者的角色,他们需要稳定的政治结构,以保证他们处于上位并保证既得利益;而下位者被统治时,一旦他们出现了团结,就必然形成多数人对抗少数精英特权的局面。于是,柏拉图认为,上位者团结,并「人为」地制造下位者的分裂,是形成统治稳定。

感情关系也是微小单位的「政治」,而这种稳定也是用这个方法——好了,解决方案就在这里了——在感情关系里找到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就是那个嚷嚷着「对啊!你就是这样的人!」的贱人。

onojyun

✇莫比乌斯

人工智能真的能代替写作吗?

作者 ONO

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这段时间又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大概是因为ChatGPT发布了4.0之后,突然发觉前段这个职位好像也被「替代」了。接着,更多人加入到这种「恐慌」之中,到底还有什么职业是可能被替代的?

在开始话题之前,我会插播一个看上跟人工智能毫无关系的真事,至于他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链接,你看到最后就会明白。


前几天一个看到一个人在朋友圈抱怨,说自己在出差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自己随身的电脑包的内衬口袋里,有一枚AirTag。他也不确定这枚AirTag是不是自己遗忘在这里的,毕竟家里确实够买过好几枚AirTag,主要是放在了一些容易丢失的物品上面。只不过这枚恰到好处地出现在这个电脑包的内衬包里,是他没想到的——或者说,就算想到也不能再细想下去的。

因为很好奇这个事,所以我去私信了这个朋友,问的并不是这个AirTag是谁放的,我问:「你发这个朋友圈有屏蔽你的老婆吗?」他回复道:「哈哈,这都被你看出来了吗?」我回:「不然你也不会发这样一个朋友圈。」

这是一个婚姻生活里的悖论命题——如果妻子想要「监视」出差在外的丈夫,在他的电脑包里放上一枚AirTag也很好解释。但是如果丈夫发现了这枚AirTag,他该麻痹自己是自己「遗忘」在这里的,还是去怀疑是不是妻子正在怀疑自己——他当然知道,当他去质问妻子的时候,这个悖论就会升级——「你如果心里没鬼,你看到这个东西在你包里,你会怀疑我吗?」


那我们试着把这个问题询问一下ChatGPT,看看它是如何理解的:

很显然,人工智能是非常「理性」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这是一种非常制式的感情问题的处理方式,在绝大多数的感情咨询里,这样的手段也是最开始用于解决矛盾的关键。事实上,回到刚才我提出的那个「悖论」,很有可能在说出来的最开始,这件事情就朝着一个完全无法控制的矛盾去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人工智能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要素。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拆成两个部分来看——人工智能建议的是丈夫找妻子说个明白,把误会和怀疑统统解开;而在现实层面,是丈夫屏蔽掉妻子发了一个「意外发现电脑包里藏着AirTag」的朋友圈。这两件事事实上是完全对立的,前者是理想状态下的感情关系处理方法,而后者的原因,反而困住了人工智能。

当你作为一个人,带着「情感模块」来看待这件事情时,你大概能非常快地模拟出这个丈夫之所以一定要发布一条屏蔽妻子的朋友圈消息时的情感,是因为你将自己带入到了故事当中。

然而,人工智能是做不到这件事情的,因为目前来说它并没有情感模块——所以它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讨论感情问题。


好,我们接下来把这个故事从现实生活投射到文学领域,来看看人工智能能否摆脱这些制式的逻辑思维:

不得不说,人工智能确实有将剧情「逻辑自洽」地运作下去之能力,是值得创作者感到「恐慌」的。但这种大家都能猜到的剧情,真的会是替代写作的「能力」吗?

这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最关键的要素」——人工智能因为没有情感模块,它无法准确地处理一切受制于和源自于「情感」的事情,比如感情、人际关系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它没办法「准确地」解释「丈夫为什么会屏蔽妻子发布朋友圈」的原因——它只不过是在用逻辑推论说出了可能性。但现实中的人,却能够模拟出好几种作为丈夫的真实情感,甚至是「自我欺骗」的情感模块。


所以你觉得人工智能(就目前而言)真的能代替写作吗?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是一部小说,人工智能所想的那些「可能性」,已经是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那如果是一部小说,显然不能被人工智能猜中:

抱歉,这位朋友和他的妻子,我说的只是小说而已。

onojyun

  • 没有更多文章
❌